第597章 《知音》 (第2/3页)
,最后由复联领导和刊物筹备人员从中选取10个进行投票,结果,得票第一的是“女性之光”,排第二的是“知音”。
胡勋碧说,咱们武汉汉阳的古琴台,就有过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在“知音”故里创办“知音”杂志,再合适不过。
更重要的是,“知音”这个名字能蹭热度啊!
前些年不是刚上映过这么一部电影?!北影厂拍的,谢铁骊导演,著名演员王心刚、张瑜主演,你说万一有影迷看到,还以为我们和这电影之间有什么关联,说不定就会买下来呢?
当然了,对外肯定不能这么说,得说我们觉得“知音”这个名字比较契合我们心心念念的“人生、人性”。
虽说杂志办起来了,不过之后的发展也不容易,当时财政只给拨了3万块钱经费和7个编制。
这钱哪够?胡勋碧又找上面借了7万块,这才把杂志给办起来,这么一创办就直接跳到了市场的大海里头,虽然戴着“事业单位”的帽子,但实际上每一分钱的收入,都要靠自己到市场中去挣。
后世报刊发行主要有3种方式:通过邮局“邮发”、二线渠道零售和报刊的“自办发行”。
但在这个时期,期刊发行的主要渠道是邮局订阅,零售和“自办发行”往往被人“看不起”,觉得“没身份”,也鲜有人有勇气去突破传统的杂志销售方式。
只依靠邮局订阅对于初出茅庐、自负盈亏的《知音》来说,效率很低,如果这么办,肯定一开始就必死无疑。
重压与现实逼迫之下,胡勋碧选择自己组建发行队伍,比较幸运的是,他们赶上了零售期刊发行市场的野蛮生长期。
零售发行成为《知音》的一招险棋。
武汉嘛,全国中部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
于是胡勋碧的团队跟着火车跑,走遍了京广线和长江沿线,火车能到的地方他们都去,员工们骑着三轮车,穿行在武汉大街小巷的报摊,送货找市场,很快呢,就在去年年底,售价三毛五的《知音》创刊号实发量就突破了100万份。
这也彻底在武汉这片地方打响了《知音》这块儿招牌。
不过今年年初,就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知音》也遇到了成长期的第一个“拐点”。
今年,也就是87年的年初,《知音》的月发行量不断下滑,一度降到不足20万份。
胡勋碧也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一番总结,觉得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失去了创业初期的热情,身心和意志出现了疲惫,造成了稿件质量的不断下降。
归根结底,还是稿件质量太差。
这也是《知音》最尴尬的地方。
作为一部通俗类的杂志,他们在文学性上,当然比不过传统文学刊物,稿件质量太差是必然的。
面对这样的局面,胡勋碧急忙试着做出几次调整,但都没起到太大效果。
于是只能剑走偏锋。
之前半俗不俗的,读者觉得不满意,那就再俗一点儿,俗到足够吸引读者,俗到有让读者欲罢不能的吸引力!
于是很快生产出一大批稿子,都是学着市场上最流行的文章,用极尽夸张的题目和暧昧的封面人物形象吸引大人去买。
比如《旅馆招聘了五个姑娘》《风流老板落网记》这一类,总得来说,还比较隐晦,都是非常咸湿的。
写这些的人,都是些郁郁不得志的文学男青年,用后世的话说就是一群“死宅”,而且是一群严重的“直男癌”,用当时的话说就是“找不着对象的大龄男青年”。
胡勋碧找了很多这样的作者,这群人你别看他们没什么本事,但是这些人就跟那个鸭蛋一样,脑袋里全是黄,总能想一些常人想不到的阴暗东西。
写的最多的就是瑟瑟类的。
这些男同志呢,在这方面极有天赋。
虽然里面内容的“干货”并没有多少,情节基本靠幻想,文笔基本高中刚毕业,一点都不好看特别假还全是字儿。
但就是怪能吸引读者。
也就凭借自己培养的这群作者,胡勋碧的《知音》月发行量很快逐步走出低谷,尤其是上个月,刊物的月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