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04章 开学典礼  1978合成系文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604章 开学典礼 (第1/3页)

    当然了,宝琳.凯尔的影评也不全都是负面的。

    她当然为电影行业做出过很多贡献。

    比如说上映于1967年的影片《雌雄大盗》,讲述20世纪30年代,一对以抢劫为生的恋人,最后命丧枪下的故事。

    这是根据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雌雄大盗邦妮.帕克和克莱德.巴罗的真实经历改编。

    这俩人在美国的名气就相当于是中国的燕子李三。

    他们是大萧条时期的雌雄大盗,主营抢劫,但是带点儿劫富济贫在里面,因此成了很多美国年轻人心中崇拜的目标。

    据说他俩被警方击毙之后,原本只居住2000人的小镇,一下子就涌入1万人。

    人们千方百计想拿点“英雄”的东西作为纪念,比如头发衣服碎片等等。

    他们的葬礼还吸引了2万人前来围观。

    很多人还给邦妮送上鲜花。

    送花最多的是报童。

    因为大盗被击毙,报纸销量暴增。

    而导演阿瑟.佩恩拍摄的这部《雌雄大盗》,被誉为“新好莱坞”的开山之作,这部影片打破了好莱坞传统类型片的模式,把犯罪片、西部片、喜剧片甚至爱情片都揉在一起,影片塑造的形象也不再脸谱化,导演阿瑟.佩恩因此被称为“新好莱坞”的先驱。

    不过在刚上映的时候,这部非主流的影片可没有受到这么大的赞誉,反而是因为打破好莱坞电影制作常规,加上题材备受争议,因而受到巨大的非议。

    当时电影上映以后,外界普遍认为电影的口碑配不上它体面的票房,批评者们纷纷指责这部电影美化暴力。

    年近五十的她写了一篇长达7000字的长文,在文章的开头,凯尔尖锐地指出老派影评人的固步自封:

    “在这个国度如何能够拍部好电影而不受攻击呢?”

    她认为此前美国人爱看的“反派英雄改邪归正”那一套已经不适用在这个年代的观众身上了,人们并不需要被电影说教,那对亡命鸳鸯带给了人们“乐子”,观众坐在电影院里,就为了“寻找乐子”。

    后来媒体说:

    “《雌雄大盗》的口碑像一艘不断下沉的船,凯尔把这艘船拖上了岸。”

    可见宝琳.凯尔的影评在为这部电影成为经典的过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还有一部影片是X级电影《巴黎最后探戈》。

    同样是大导演贝托鲁奇的著名情色之作。

    之前就说过了,这部电影因为假戏真做事件,遭受了外界巨大的非议。

    也是宝琳.凯尔的影评,为这部电影平反,使其成为后世文艺癌的影迷们的心头好。

    总之,她的文字不仅夹枪带棒、毫不客气,同样有着能起死回生的魅力,可以使《雌雄大盗》成为经典,也可以为《巴黎最后探戈》平反。

    但赵振开还是更担心宝琳.凯尔对《末代皇帝》这部电影的伤害,好在看完影评的第一句话以后,他的心里熨帖了:

    “权力与自由的幻象下,贝托鲁奇用镜头揭露了一个永远被困在童年梦境中的灵魂。”

    这句评价写的算是够漂亮了。

    如果说是褒是贬还看不明白,那么后面凯尔直言不讳的说了一句:

    “作为影评人,我始终认为电影应该是感官的盛宴与思想的碰撞,而非枯燥的历史教科书,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它用绚丽的视觉语言和大胆的叙事结构,将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转化为一个关于权力、自由与身份认同的普世寓言。”

    这就暴露出来了。

    凯尔这篇影评显然是对《末代皇帝》的称赞,赵振开心情大好,接着往后看去:

    “在我看来,《末代皇帝》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它完整讲述了一个‘人’的故事。”

    “在写这篇影评之前,我想去多了解一些电影的背景、人物的背景,于是我去请教了一些我的研究东方历史的朋友,其中不乏有来自中国的专家、学者。”

    “从他们那儿我听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他们说,中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