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开学典礼 (第2/3页)
史书处理皇帝的方式,向来是用简单的两分法,要么是明君,要么是昏君,没有中间地带可言。”
“至于溥仪,那要被归于昏君的那一类里头去,一说到他,懦弱、昏庸、叛国等头衔立刻就扣上去了,这样的皇帝,似乎根本没有为他著书立传的必要。”
“在中国,历史学者写的最多的,是秦朝的秦始皇,是汉朝的汉武帝,是唐朝的唐太宗这样的帝王,这些皇帝有着强大的人格魅力,让国民们在他们纵横捭阖、开创盛世的伟业中感动地流下热泪。”
“至于那些昏君的故事,基本被当做反面教材和故事,目的是为了告诉大家,这样的人,应该被永远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头去。”
“而《末代皇帝》没有这样拍,没有美化,没有贬低,它只是把溥仪当作了一个普通人,一不小心诞在了帝王家,莫名其妙地立为皇储,然后被时代裹挟着不断向前、向前、再向前。”
“影片里的这个溥仪,我们从三岁开始就见到了他的全部人生经历,他没什么大智慧,眼界既不深邃也不宽广,厚此薄彼、欺软怕硬都写在了脸上,就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似乎时常会忘记他是一个皇帝,就像我们也很容易忘了,皇帝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皇帝。”
“最让我吃惊的是,据我所知,这部电影的编剧是一位中国人!”
“江弦,这个中国人真的不可思议,他竟然能知道什么可以打动西方观众。”
“文化有隔阂,据我了解,大多中国观众不知道《哈姆雷特》发生在哪国、哪个时代,但都听说过其中的那一句‘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并对此有着大量的讨论和思考。”
“同样的,对于大多西方观众来说,我们对中国过去的那些历史也不那么清楚,但我们却可以从这部电影中感觉到,个人在面对时代车轮时的渺小和无可奈何,那些表现出来的,或丑或美的嘴脸,我们都可以代入其中。”
“至于历史,那不过是舞台而已。”
“历史持续了这么多年,什么背景都变了,但人,唯有人,才是舞台上不变的主角。”
“在这一点上,江弦这名编剧把握的相当精准,创作的手法同样十分高明。”
“他是真正的艺术家!”
“将个人的故事与历史的画卷结合,创造出既个人又普世的艺术杰作,证明了真正的艺术能够跨越文化和历史的边界”
赵振开看完以后,又将这份杂志拿给朱虹看了一遍,朱虹看完以后满脸喜色:
“写的真好!我要把这部杂志寄回国内给我姐夫看看。”
“你顺便告诉他.”
赵振开笑了笑,“《末代皇帝》在美国是真的火了!”
“总之,今晚先开个庆功宴吧。”
朱虹提议,又想起件事儿,“李安那部电影拍的怎么样了?什么时候能杀青?”
“快了吧,都拍摄一个多月了。”
赵振开说着又解释道:“好莱坞和国内不一样,他们拍电影速度很快质量也很高。”
“你感觉李安这个导演怎么样?”朱虹打听道,她刚来美国,对李安并不熟悉,只知道这是自己姐夫招揽来的一名新人导演。
“怎么说呢”
赵振开想了想,“这个人还挺有意思的,你问他问题,如果他说‘给我一分钟让我思考一下’,这句话听起来像是无关痛痒,实际上呢,他还真的会花一分钟去思考一下,甚至比一分钟久得多。
可能你和他说了什么事,他点头表示知道了,然后你就去忙别的事,比如吃了个午饭,再接着做别的事了,这时候,他就会过来回答你几个小时之前问他的问题,但他自己常常不觉得时间已经过去了,或是期间已经发生了其他事情。
他就像是仍在之前那个时刻那样,同样还要求你也回到提问的那个时刻。
所以我后来就明白了,一定要给他充分的时间,因为他常常会因此提出一些绝妙的点子。
现在拍摄的时候,我去片场,助理导演或是其他剧组成员总会忧虑地跑来对我说一句,‘李安又进入那种状态了’,我向片场望去,看到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