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齐议返疲於灭火 (第3/3页)
我军迂回野战。方今两关虽失,修化、平夷城外,地势宽大,却倒便於我军骑兵驰突,正可施展包抄、聚歼之术。”
李世民思虑已定,果断的一面显现出来,就又征询了李仲文等的意见之后,——诸将皆是赞成,当即就下军令:“我一离静乐,宋金刚诸部汉贼闻讯,定就会趁机南下,攻打秀容,传令柴绍、殷开山、侯君集,谨守秀容,不容有失。
“李公,你不必从我还离石,便留静乐,仍多遣斥候,只要一闻宋金刚等南下秀容,就你勒兵往援,到了秀容,无须与之进斗,只要筑营城西,与城中犄角,定城中军心、使宋金刚等不能全力攻城便可,候我解了离石之危,便会回师来援。
“宗公,你也不必从我还离石,依旧按先前所定,宋金刚等下到秀容后,你即引骑扰其粮道,威胁崞县。宋金刚若遣兵还与公战,公亦不必纠缠,贼来即扬尘远去,贼去则复折还扰击。”
李仲文、宗罗睺领命。
李世民看了看宗罗睺,放缓了语气,移步近前,握住了他的手,眼中闪烁着信任的光芒,温声说道:“世民与公尝数有数战,公用兵之略,世民深知。宋金刚虽狡悍之徒,然在公面前,必不能逞其智;公之骁勇,亦非其所能敌也。今委公以扰贼粮道之任,实以秀容全局相托!若使宋金刚军乏粮草,后路不宁,其军自不战而乱,彼时我大军回师,内外合击,破之必矣。望公相机而动,灵活进退,不必求功於一役,但教贼兵疲於奔命,便是大功。”
去年浅水原一战时,李世民亲率骁骑数十,先陷宗罗睺阵,其后唐兵表里奋击,呼声动地,宗罗睺阵乃大溃,由而大败。然后,又在宗罗睺等投降以后,李世民将俘虏到的薛军精骑,仍给宗罗睺、翟长孙等领之,自则与他们游猎驰射,无所间然。“引骑陷阵”,这是英武;“与他们游猎驰射”,这是宽仁。如此英、信相结,宗罗睺等降将早是荷恩慑气,咸愿效死。
对李世民,宗罗睺、翟长孙等现在都可谓是心服口服!
此际感受着李世民温暖的手心,听着他这样充满信任的话语,宗罗睺虽也曾为叱咤一方的强豪,亦不禁心潮激荡,眼中泛起赤诚之色,轻轻挣脱开手,退后伏身顿首,说道:“殿下待罗睺以国士之礼,罗睺必报之以死士之节!宋金刚粮道,便如咽喉在罗睺掌中,罗睺虽不才,敢不尽心竭力,使其呼吸维艰,以解殿下之虑?”
李世民将他扶起。
宗罗睺赳赳而立,甲胄铿然,如虎昂然。
李世民欣赏地再三看他,顾与房玄龄等,喟然叹道:“古之晋阳、鄚侯安在?非罗睺而谁!”
以本吕布、袁绍部将的张辽、张郃来比拟宗罗睺,却甚是合景。
请了宗罗睺等还席,李世民也离开地图,到主位还坐。坐定,他说道:“淮安失陷贼手,为安军心,离石我虽不得不要还,但怎么还,却需计较。”
“殿下之意是?”房玄龄已将给柴绍等的军令起草完毕,一边呈上,一边问道。
李世民三两眼将其拟写的军令阅罢,未加修改,落了行军元帅的印章,即令择吏即刻送去秀容下达,处理完了这件事,他顾盼诸人,说道:“我若张旗鼓而还,徐世绩诸辈闻之必惧,或难歼之。我意遣一部兵,虚张声势,举我大纛,径赴太原,宣言我亲往太原,迎击刘黑闼。而我轻骑倍道,疾还离石。到了离石,既已抚振军心,便可寻机进战,以歼徐、陈诸贼!”
“徐世绩诸辈闻之必惧”,这是李世民对自己的自信,也是他此前历战打出来的事实。
数以在河东之唐军诸将,唯一被李善道忌惮,多次令麾下诸将务必重视的只李世民而已。
当晚,留下杜如晦佐李仲文等坐镇静乐,李世民只引房玄龄与翟长孙等百余骑,还往离石。
次日,另一部兵出静乐,举其旗帜,大造声势,前去太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