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明察秋毫定将计 (第3/3页)
了北边的楼烦,然先有秀容之败,继是两关之失,战死了段志玄、被擒了李神通!却整体的局势,他可以深刻地察觉到,其实是逐渐地反而更不利於他了!
到底问题出在了何处?
李世民夜深之际,辗转难眠,屡次自问,他隐隐地已得到了答案,找出了问题的原因。
不是他这个主帅不行,也不是唐军的精兵不能打仗,最大的问题出在他军中的诸将,比不上李善道军中的诸将!作为主帅,李世民在战略部署上谋划得再好,具体的一场场战斗,他却不能都亲自指挥,只能由他军中诸将指挥。这样一来,在面对汉军军中,同样执行李善道部署的汉军诸将的时候,因为素质、能力不如,唐军诸将就不免接连地会吃败仗。一场场的败仗下来,李世民於战略部署上谋划得再好,於是终究也是不能得以实现,反而日渐陷入困局。
便如秀容此战,柴绍执行他的命令,奔袭王须达,一击得手,本是大胜,可在返回到秀容后,在大好的局面下,因能力不如宋金刚,接连出现战术的失误,却跟着就吃了一场大败仗,反被宋金刚又胜了他一局,段志玄战死,进而并且几将歼灭王须达部得到的优势,转手尽丢。
再比如黄芦、高唐两关此战,李神通若老实执行他的命令,黄芦关就不会丢失。至若高唐关,若守将的能力再强一点,能够料到陈敬儿等攀援绝壁的计谋,又或退一步说,能在陈敬儿、王行本部佯撤后,不放松警惕,高唐也可能不会丢失。——事实上,“保持警惕”这一点才最关键,如果高唐关守将不放松警惕,即便陈、王部死士攀援绝壁,也不见得就能夺下高唐。
可是,这些都是“如果”。
现今摆在李世民面前的是,柴绍、李神通、高唐关守将,能力都不如他们对阵的汉将,是故秀容败绩、两关失守!柴、李已是李世民军中大将,犹且这般,其余诸将可想而知了,等轮到他们与汉将对阵时,只怕也会多非对手!就在最近,渐有种奇怪的感觉不时浮上心头,李世民觉得他现在就像是救火似的,扑灭了这处火,又冒起了别处火,他只一身,如何能处处战场顾及?直恐这种形势发展下去,他将会疲於奔命!而河东此次之战,唐军将以落败告终!
以李世民之英武振奋,近来每思及此,也不禁有无奈之感。
汉军军中,怎会有这等多的良将?李善道何德何能,到底有何出众之处?可以驱使这等多的将才?若是宋金刚、徐世绩、王君廓等等这等将才,皆在自己手下,天下何足定也!
这个念头,李世民不敢多想。——这般多的将才,若在他手下,天下不足定也,可现下这般多的将才,却在李善道的麾下,则这天下,将会是谁不足定也?但又如何?却无论如何!李善道方今也只得了两河、山东,且河南、山东大部新得,称不上安稳,洛阳尚有王世充、江淮尚有诸多割据,关中在手、巴蜀为援,纵然李善道得将才云集,李世民却也无所畏惧,他就不信,凭他的英武,不能与李善道一争高低!不到最后决出胜负,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将精神振作起来,李世民手指移开,接着指向修化城西,往下说道:“徐世绩欲以‘佯伏’骗我,使我掉以轻心,我军便如他意。在我往援修化的援兵‘发现’了他的伏兵后,即装作松懈,进至城北。而以精骑数百,却先沿离石水河谷,迂回到修化城西。等徐世绩向我援兵发起进攻,我援兵先作不支,诱他全军压上,随后我精骑袭出……”竖掌为刀,向前一插。
“插其侧翼,直取其中军!”李世民顾看窦轨、房玄龄,“援兵趁势反击,我城中守军亦鼓噪夹击,三面合围,徐世绩必败无疑!此‘将计就计’之二也。阿舅、玄龄,以为如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