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章 李建成急於求胜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七十章 李建成急於求胜 (第3/3页)

良策。公请坐。”

    事实上,李建成和李纲的关系并不好。李纲为东宫官后,李建成对他初甚礼遇,李纲刚正,后遂渐生嫌隙。就在几个月前,李纲还因此向李渊请求“乞骸骨”,也就是退休致仕。李渊责备他了一顿,责他“你连潘仁的长史也做过,何乃羞为我的臣子”?李纲回答请求致仕的一个原因,即是“臣事太子,所怀鄙见,复不探纳,既无补益,所以请退”。李渊向他道歉说,“知公直士,勉弼我儿”,终究不允,反加其太子少保之位,以示安抚。李纲只得继续留任东宫,然每凡遇事,则仍秉直谏言,就像这次他反对驱民为前,不在意李建成高兴不高兴。

    李纲却不肯坐,趁着此机,再度恳切劝谏:“殿下求胜之心,老臣岂能不知?然若为求胜,便不惜无辜百姓性命,以残虐为功,恐亦非殿下取名之本!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今海内纷乱,是故圣上不得已而用兵,但岂可轻启杀伐、残害无辜?昔周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非逞强也,乃顺天理、应人心耳。圣上受禅之初,以宽仁治世,殿下今若因一城之故,隳坏德声,恐非社稷之福。老臣虽知忠言逆耳,不敢不竭尽愚忠,以报圣上不次圣恩。”

    李建成心中不快,勉强说道:“公之忠言,我已知矣。”给了帐中侍从一个眼神,便有两个侍从上前,搀着李纲,扶他还到了席上坐下。李纲虽被扶坐,然神色不改,目光依旧炯炯看向李建成。李建成却也不看他,转与余下诸人,问道:“公等何见?”目落王珪身上。

    相比李纲,王珪就很得李建成欢器重了。他是南梁尚书令王僧辩之孙,家世显赫,隋文帝时,召入秘书内省,雠定群书,为太常治礼郎。其后,因他叔父王頍从汉王杨谅造反,王珪受牵连,遂亡命於钟南山,一躲藏就躲藏了十几年,直到李渊攻入关中,他得李纲举荐,先出任世子府谘议参军;李渊称帝,李建成被立太子后,除太子中舍人,寻转太子中允。

    劝说李建成应该向李渊请战,多立战功,以抗衡李世民日渐高隆的声望之此建议,即王珪向李建成提出的。他觉察到了李建成的视线,便起身离席,行礼说道:“殿下,臣以为,李公之言虽直,然李公所议之‘须当严备渡口’,诚然可取。而下扼守渡口的我军,只三四百人,两团之众,不足够也。诚如殿下担心,或旬日之内汉贼援兵便可到对岸,宜提前增援渡口。”

    他毕竟是李纲举荐的,因此“增援渡口”此议,尽管不必再说,李建成肯定也会这么做,他仍将之从李纲话中摘出,故意强调,——只对李纲所言之“不应驱民为先”,却不提及。

    李建成点了点头,说道:“我明日就增援渡口。破陕之策,公有乎?”

    “臣有一策,或不足以速克陕县,然或可歼汉贼援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