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断敌有伏将军豪 (第1/3页)
驰马所来这数骑,当先之将,便是张士贵。
张士贵见着薛万彻驻马路边高处,便驱马近前,仰头说道:“总管,却前为砥柱山地,此处道左边峭壁与河岸夹峙如门,地势险要。唐贼设若藏兵其间,据险以击我,兵必溃败,宜当慎之。末将已令本部步骑暂止行军,遣轻骑以前,探其内虚实。”
却张士贵也是将军,郭孝恪才任绛郡郡丞,官阶俱都不低,与薛万彻相同、或亦差之不多,故此来援助陕县,李善道任薛万彻了一个“行军总管”的职务,以名正言顺,统辖各部进止。
薛万彻请他也上高处,指点前方山壁、河岸间的狭窄通路,点头说道:“俺正虑於此,将遣吏通传将军,暂行进军。将军所见与俺同,却已止兵暂听。如将军所言,此路实为死地,一旦遭伏,势必大溃,不得不防。”询问他说道,“将军虢州人也,当熟本地情势。以此路之险,道左山中,可有设伏之地?又可有小径,可从山中,迂回潜出到我军之后?”
张士贵说道:“俺少小时,尝从家父居陕县数年,曾游玩至此,以观黄河於砥柱山分流之势,对此地山川形势,尚有记忆。道左山崖嶙峋,多松柏杂树,固可伏兵,然因狭峻,无可供大队兵马藏伏之处,即便伏兵,料至多两三千之数。至於山中小径,确有樵径隐现,可经山中,迂回而达我军之后,不过其径亦促狭,狭窄处仅可容单人行过,难以大规模通行,因唐贼绕至我军后此点,不需多虑。而下唯一所可虑者,仍是唐贼或会在前边山中设伏。其若待我军进至,於岭上掷石断道,伏弓弩手居高临下射我军於隘中,我军恐将大乱,势必危矣。”
却如前所述,张士贵的家族出身,虽比不上薛万彻,然也是个小官僚地主家族出身,其曾祖张俊,官北魏银青光禄大夫、横野将军;其祖张和,官北齐开府车骑将军;其父张国仕隋,历任陕县主簿、硖州录事及与参军,以军功授大都督,——其家迁居虢州,正其父之时。
是故,张士贵不仅知弘农县的地形要隘,也知陕县附近的山川走势。
薛万彻凝视前方险隘,手按刀柄沉吟片刻,遂下令道:“传令三军,就地休整,各部轮流饮水进食,不得远离队列。再遣斥候两火,分两队侦查,一伙沿河岸前行探路;一伙攀岭而上,察山隙林深处有无伏兵踪迹。另再遣斥候一火,向后探查有唐贼潜踪,尤其留意山径出入之口。”令下之后,自有从吏分别遵令安排,他又令道,“请郭公来中军议事。”
不多时,郭孝恪从后边来到。
便三人相聚,在这块高处商议底下的进军计划。
仍如前所述,郭孝恪之前在李密帐下时,就来过陕虢,投降李善道后,又曾任陕县总管,对这一带的地形也比较熟悉。听得薛万彻、张士贵之意,他表示赞同,说道:“此地甚险,兵法所谓之天井绝地也,若唐贼果据高塞险,我军必受重创,有覆军之虞。多加小心固宜当也。”
顿了下,望着前边道边林木掩衬下的狭窄道路,又说道,“不过我军既已至此,此路又是通往陕县的必经之地,终不能逡巡不前。依俺之见,等斥候探查过后,便可继续行军。唯行军时,须严整队伍,可先以轻兵锐卒,携盾执矛,徐徐推进;而以主力居数里后缓行;并及在入此险要之道前,先留一部精兵在此列阵严待,设若贼果掩有伏,可以接应,保我后路无碍。”
张士贵以为然,说道:“公此策,稳妥之计。”
薛万彻但往前方,抚摸胡须,却不言语。
郭孝恪问道:“将军何所思虑?敢是以为下吏之议,尚有疏漏?”
薛万彻说道:“且等斥候探罢再议。”
等了一个多时辰,三路斥候先后返回。探后路的斥候禀报:“后路并无异常,山径寂然,未见唐贼踪迹。”探河岸的一路亦报:“沿河前无伏兵,道路虽窄,然可通行。”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