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六章 :一团乱的巴尔干 (第1/3页)
罗马尼亚加入世界大战的消息,对其他没有受到世界大战波及的国家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
但对于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来说,罗马尼亚参战与否,带来的改变还是相当巨大的。
作为如今巴尔干半岛上面积和人口最多的国家,罗马尼亚能够动员出的军队,也是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无法比拟的。
刚刚对保加利亚宣战,罗马尼亚就动用了超过20万军队进攻保加利亚。随后又因为德国和奥匈帝国先后向罗马尼亚宣战的原因,罗马尼亚又派出了近20万军队支援塞尔维亚,一下子就改变了巴尔干战场的局势。
原本的巴尔干战场是塞尔维亚苦苦支撑,领土都已经沦陷接近三分之一,伤亡的军队和普通民众加起来已经接近30万人。
要是没有任何变动,塞尔维亚或许是这场世界大战第三个被占领的国家,前两个自然是比利时和卢森堡。
眼下有了罗马尼亚的加入,塞尔维亚政府终于能够喘一口气。原本的塞尔维亚被奥匈帝国军队和保加利亚军队双面夹击,塞尔维亚军队也只是苦苦支撑。
在罗马尼亚军队大肆入侵保加利亚之后,保加利亚被迫撤回了大半的军队,这也让塞尔维亚几乎被全面包围的局面瞬间瓦解,只需要专心应对北边和西边的奥匈帝国军队即可。
加上波黑地区支持塞尔维亚的南斯拉夫人,塞尔维亚还是可以勉强应对的,至少不会那么快就败北。
甚至反过来,塞尔维亚还有能力对保加利亚发动反攻。虽然不至于全面收复被保加利亚占领的领土,但也算是彻底解决了原本的糟糕局面。
巴尔干局势的骤然转变,对于同盟国来说是实打实的坏消息。
德国政府原本计划的后勤补给线被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拦腰切断,同盟国似乎已经被协约国关在欧洲境内。
更要命的是,保加利亚此时的处境十分糟糕,大有复刻原本塞尔维亚处境的趋势。
为了保住保加利亚,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外交大使会见了奥斯曼帝国政府,在经过长时间的探讨之后,最终将奥斯曼帝国也拉入了同盟国。
1913年10月,奥斯曼帝国向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宣战,也卷入了世界大战当中。
奥斯曼帝国卷入战争是欧洲各国早就预料到的。不管是奥斯曼帝国和德国政府的良好关系,还是奥斯曼帝国之前关闭海峡的行为,其实都已经注定了奥斯曼帝国的选择。
眼下加入战争对奥斯曼帝国来说也算是比较好的时机。此时的奥斯曼帝国对同盟国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是同盟国稳住巴尔干战场局势的关键。
为了吸引奥斯曼帝国加入战争帮忙稳住巴尔干战场的局势,德国和奥匈帝国也开出了相当丰厚的条件,许诺奥斯曼帝国可以在高加索地区进行扩张,并且向奥斯曼帝国提供了一大批资金贷款和武器装备。
正如同德国和奥匈帝国政府所预料的那样,当奥斯曼帝国加入战争之后,巴尔干战场的局势逐渐陷入了僵持当中。
奥斯曼帝国的野心是很大的。他们共派出了超过30万军队参与战争,并且兵分两路。
10多万军队北上支援保加利亚,尽到了作为盟友的责任。剩余的20万军队则向东前进,在高加索地区对俄国发动进攻。
奥斯曼政府认为,此时俄国在东线战场陈兵数百万,其余地区没有太多的军队防守。
高加索地区的俄国军队数量注定不多,如果能够在高加索地区占领一大块土地,奥斯曼帝国参与这场战争就完全不亏。
奥斯曼帝国军队是这么想的,他们也是这么做的。
还别说,奥斯曼帝国进攻高加索地区的计划确实对俄国政府进行了一定的干扰,让俄国政府不得不抽调一部分军队,确保高加索地区的稳定。
对于东线战场来说,抽调的这么一点军队是没有太大的影响的。但对于巴尔干战场,随着俄国减少了军队的部署,原本势头凶猛的罗马尼亚也不得不暂缓攻势。
没办法,此时的协约国在巴尔干半岛已经不再具备兵力优势了。
同盟国这边,奥匈帝国部署在巴尔干半岛的军队数量仍然高达75万人,也是巴尔干半岛军队数量最多的一方。
排名第二的是罗马尼亚。罗马尼亚已经动员了50万军队,并且绝大多数士兵都加入到了战争当中,这也是保加利亚节节败退的原因。
俄国原本答应的40万军队裁减到了30万人,虽然变动没有那么大,但对前线战场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保加利亚目前可动用的作战兵力只剩下25万人左右,而塞尔维亚的军队加起来已经不到15万人。
算上奥斯曼帝国支援保加利亚的10万军队,同盟国在巴尔干战场的军队总人数高达110万人,而协约国这边的军队加起来也只有95万人,是有着比较明显的人数差距的。
原本俄国要是出动40万人的话,协约国的105万人和同盟国的110万人倒是相差不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