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6章 若有帝如徽钦高三者,可天下共击之!  帝秦设计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76章 若有帝如徽钦高三者,可天下共击之! (第1/3页)

    李斯道:“怂国打压武人的原因可以理解,但所为太过,从‘重武轻文’变为‘崇文抑武。’”

    虽说“乱世当用重典,沉疴须下猛药”,可怂国的猛药显然下过头了,反而从药成了毒。

    想到怂国那些文官的待遇,李斯都有些羡慕,但如果真要让李斯选,他不会到怂国去。

    李斯道:“怂国之所以拔高文官地位,一在拔高武人地位,扭转‘重武轻文’之风,二在想通过优待文官,收天下士子之心,使怂国社稷更为稳固,三则为……”

    说到这,李斯停了下来,始皇道:“说下去,朕恕你无罪!”

    李斯这才继续:“三则是多设官职,多增官吏,可分薄官吏之权。”

    便是花费大量的财货将文官待遇提起来,荣养这帮人,既可压制武人,还能让文官们不会造反。

    “此策于怂国开国时倒不错,可在两三代后当变之,若不变,怂国文官越来越多,对怂国财政造成巨大困扰。”

    “且怂国文官势大,武人势弱,文官凌驾于武人之上,会让怂国军队实力进一步削弱。”

    李斯虽可划分为文官,但他没有赵宋时文官对武将的提防。

    “其三者,怂国治国之学不对,怂国君臣皆习读那……怂国儒家,以之为选才标准,怂国想参与科举者皆须习读。”

    “而怂国儒家,似只重经义清谈,而不重实务,因而以此选官虽看似人才辈出,可选出者真是贤臣否?”

    尽管那书册里并未提到怂国科举和怂国儒家具体是怎么回事,但以李斯的才智,窥一斑便可猜到许多。

    “以此选出者,只能说其等科举考得好,怂国儒学学得不错,不表示其等真有能力,更不表示此辈能有功于君,有功于国。”

    “怂国优待其等,其等未必会以忠心报怂国,如那‘桧’,再如金国南下时,配合金人为恶者!”

    “虽说人之才能品性并非皆由其习读学说决定,但定会受其影响,因而臣才言怂国选错了治国之学,以怂国儒家治国,实大错矣!”

    李斯不知道儒家在华夏历史上的地位,且儒家也还没成为过治国之学,因此他直言怂国以儒学治国就是不行。

    “其四者,怂国君王软弱昏庸,那怂仁宗、怂神宗、怂哲宗皆行过变法改革之事,其中尤以那怂神宗为最,于怂国大行变法改革!”

    “然其虽与变法派支持,却不能一力贯之,变法改革当有恒心毅力,有时在明知是错时也当继续推行,因停下的结果可能比错的结果更坏,且制立新法,又怎能不出错?”

    “岂能因有错,有人阻挠,便于半途而废止?仅这一点,那怂神宗便不如孝公远矣。”

    李斯小小拍了一下始皇的龙屁,但李斯所言很得始皇认可,变法改革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坐下来与人心平气和地喝茶论道,那是激烈的斗争,即使知道新法有缺陷,也要一力贯之,如此才能让新法普及于天下。

    新法中的缺陷错误需要改,但不能用暂停变法的方式去改。

    可王安石、宋神宗这些人明显对此准备不足,尤其宋神宗,没能从头到尾坚持站在变法派一边,心有犹豫。

    “那怂仁宗亦是如此,‘庆历新政’尚未施行多久,便被废去,如此一来,又如何能革去怂国弊病?”

    “怂国某些君王有变革之心,却无毅力坚持。再说那怂国君王软弱,身为一国君王,竟畏敌如此,实是耻辱!”

    “那怂徽宗、怂钦宗,不以卖国为耻,反以卖国为荣,金人兵临城下,其等不思抵御,反而禅位逃跑,积极与金人议和。”

    “其等不仅软弱,更无耻无知,岂不知与金人议和,犹如以肉饲狼,狼不会因食饱而得满足,只会想此家有肉,当常来。于是酿成那‘靖康之耻’!”

    “‘靖康之耻’实乃怂国君臣亲手酿下,若无其等相助,金人未必能破城。”

    “那怂高宗更为软弱,哪怕金人竭力要将之捉拿,要将怂国灭去,其依旧一门心思要与金人议和,甚至不惜杀害己方大将,也要议和,软弱无耻至极!”

    听了李斯之言,殿内许多大臣点头,他们也是这么想的,怂国的那几个君王没一个是人,要有气节,早就跟金人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