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端午佳节日常,论文在美刊登! (第3/3页)
柔微笑的拿起毛巾给自家晓莉姐擦头发。
“好了,一会儿吹吹风就能干了。”
不一会儿,程开颜放下带着湿润芬芳的毛巾。
“嗯,我们走吧。”
坐了一会儿,刘晓莉又被程开颜温柔体贴的动作打动,心中那点羞怒又无可奈何的消弭干净。
‘总是这样……真是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啊!’
刘晓莉在心中忍不住呻吟,她都有点怪自己不争气了。
“走吧,一会儿我给你包粽子吃,咸蛋黄馅儿,肉松馅儿的怎么样?”
“呵呵,不是我不相信你,某人包饺子都乱七八糟的……搞这些馅儿,谁知道行不行。”
“即便我包的粽子再难看,再不好,可这是我的一片心意……算了,你要是不吃的话,我自己吃。”
“哎……吃,我吃还不行吗!”
刘晓莉捂着脸起身,决定不跟他瞎扯了,在门口换了双珍珠白色的细带凉鞋,就拉着他往外走了。
八点半,两人买了一大包粽叶,糯米,还有红枣,瘦猪肉等等一系列配料,满满当当的回来。
九点钟,小姨骑车把母亲徐玉秀带过来了。
一家四口,坐在餐桌上,修剪粽叶,包成三角形状,在里面填充糯米等配料。
一旁的收音机里播放着音乐电台的歌曲。
窗外阳光明媚,屋内温馨圆满。
佳节安康。
这边的中国全国都喜庆的迎接着端午的到来,而另一边的大洋彼岸美国。
六月新一期的美国儿童文学顶级研究期刊——
《Journal of Children's Literature》(儿童文学)已然刊印完成。
并通过美国邮政部门,运送到订阅的单位和个人手中。
各大高校,研究所,单位,以及某些书店,以及某些儿童文学领域的专家都收到了这份全新的期刊。
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
芝加哥大学,教授公寓。
年近八旬的布鲁诺·贝特尔海姆教授在妻子的照料下,吃完早餐后,便听到了窗外邮递人员的鸣笛声。
“我去拿下订阅的期刊,哈尼!”
布鲁诺教授冲厨房忙碌的妻子知会一声,起身出门。
一推门,邮递员已经抱着一摞书籍走了过来,在不远处笑道:“布鲁诺教授!早上好啊!愿上帝庇佑着您。这是您订阅的期刊和书,都在这里了,您给清点一下。”
邮递员走到跟前,掂了掂手里的书。
“你也一样,小伙子,能不能帮我搬进来?”
布鲁诺教授冷峻严肃的脸上,却露出温和的笑。
“没问题。”
送走邮递员,布鲁诺教授在这堆书里挑挑选选,最终翻出了《Journal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他布鲁诺·贝特尔海姆(Bruno Bettelheim)。
1903年生于维也纳,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39年移居美国,是芝加哥大学著名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教授。
著有《空虚的堡垒》《梦幻的儿童》《爱得不够》《与母亲们的对话》等。
儿童自闭症经典研究的发起人,其中关于儿童孤独症理论议题,他主张是由于早期自主感发展受阻以及与养育者之间的互动异常,更提出著名的“冰箱妈妈“学说。
其人在全美,乃至于全球范围内的心理学界,童话研究界均享有盛名。
其中1977年《童话的魅力》一书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 )和美国国家书评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
这篇著作从精神分析角度揭示童话的心理构建功能,奠定了其在儿童文学理论领域的大师之名。
“On Psychological Projection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A Brief Discussion(论儿童文学心理投射简论),kaiyan·cheng;Ansel Stephens(安塞尔·斯蒂芬斯)”
“儿童文学心理分析方面的论文?看样子还是个中国人的论文,还有宾大的安塞尔教授推荐,有点意思。”
布鲁诺教授挑了挑眉,你说巧不巧,他正是心理分析方面顶尖专家。
这时妻子端来一杯热咖啡,教授顺势握着喝了一口,将纸张翻到对应的那一页,仔细且严谨的翻阅起来。
“弗洛伊德的家庭罗曼史,指责成人在儿童文学构建自身缺失的部分来满足自身的欲望……
拉康的“镜像阶段”概念,儿童文学是成人对“理想童年”的虚构投射,儿童角色成为成人欲望及心理的镜像。”
布鲁诺教授脸上的表情,慢慢的从漫不经心,有点感兴趣,再到严肃郑重起来,看到最后这句话:
“儿童文学是成人为自己编织的童话,而儿童被迫成为这童话的囚徒。”
咔嚓一声,他一时激动,不小心打翻了身边的咖啡,惹得打扫卫生的妻子,惊慌的走了过来。
“怎么了?”
妻子问。
“我看到了一篇划时代的论文,虽然它不够完善,也不成体系,但我看到了它改变甚至是推翻儿童文学现状的可能!”
布鲁诺教授苍老的脸上因为激动,而格外的红,语气也十分激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