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炉出大药,果然有灵(5K字奉上,求月票支持~) (第3/3页)
再以冰泉水飞,得到目力难察的细粉。得到细粉一部分投炉,一部分还要拿来炮制茯神。茯神先切碎,再用「朱砂染茯」法以少量朱砂细粉与之同研,至茯神颗粒中心微现赤色,如此方能达到「神有所依,心火下济」之效。
人参要九蒸九晒,然后以地乳浸润,待干参充分吸收地乳精华后再将其置于玉臼中,用玉杵细细的捣成泥,达到牵丝不断的地步。琥珀要以「灯草同煮」法将其与灯心草同煮,去其燥性,增其通灵安神之效。云母要小心剥成薄片,再埋于燃烧的甘草堆中煅烧,待其质地变脆,且吸收了甘草的甘缓之性后,再细细研成粉。
这些细节,都是千万年来自家丹师炸炉、试药无数次后才琢磨总结出来的,外人如何能知晓?
另外,炮制灵材的过程其实也是静心养神的过程。
到了九月十六,这一天正是甲午年甲戌月甲午日,为三甲重逢,阳气旺盛,灵氛澄明,适宜开灶。此时,他也把所有的入炉灵材准备完毕了。
夜半子时,他来到丹房内,选地安炉。
炉子自然还是用剑炉,放置在坎位,再检查一遍,确认没有上一次的药渣后,他把天元之精,也就是无根白露清液和月精寅华倒了进去。这叫「置北海」,昭示着此丹以水为母,五行自水始,两仪自阴生。
到丑时,依次投入炮制好的地元之精的茯神、人参。此二者为丹药根基,为土德,用以培元固本。此时用文火慢烹。
火他用的雌雄丙丁火,此火为丙丁合成,转阴阳、调文武都很方便。
文火烹煮天元之精,使之化作精纯水汽,与地元之精交融,此为天地合、水土并。
时至卯初,天地间阳气渐盛,炉中一片氤氲,此时转武火,把氤氲熬成丹液,此为进阳火、炼阴质。
辰时投入云母,取其升腾之性,助药气上升,添金性。巳时投入朱砂,此为赤龙,属离火,添火性,与此同时,炉火火劲也达到顶峰。大火一直持续到午时,投入琥珀,添木性,助火势,琥珀瞬时飞华,借极阳之时,赋予丹液通灵之性。
午时后,再转为文火,缓缓烹熬,直至酉时日落时分,炉中药液已呈稠膏状。
此时,程心瞻拿出一枚小小的玉壶,倒出其中晶莹放柔光的金津玉液。这正是他今日子初时分运功调精吐出来的真涎。人元之精投入炉中,立即密封炉盖。此步谓之「放白虎,投真铅,擒归室内」。
至此,阴阳调和,三元合一,五行俱全。
这个时候还没有炸炉、异响、发焦味,这炉丹大概率是成了。程心瞻对此并不意外,这路炉丹炼起来要比小尸解丹简单得多,取材都是天地间的实物,还没到【意】和【法】的层次,基本上就是按部就班的来。唯一的难点就是要把控时辰、时机和火候,投药和转火要得当。如果非要再加上一点,那就是在采药和炮制的时候要心细。但还好,这些能力和特质他都不缺。
不过,还不能掉以轻心,还没有结束。
到了亥时,他以意为刀,将丹膏分成三份,每份都有桃果大,同时把火候降至极微,仅保持炉底一丝温热,所谓「炉存一点火,胎儿自发生」。这一点微火,要持续整整九九八十一天,让三元灵材的药性完全催发出来。在这个过程里,丹膏也会逐渐凝实、浑圆,将药性锁于丹皮之内,不腐不朽,不烂不坏。
程心瞻轻闭双眼,调息养神,外丹内丹不分家,这次炼丹,他也收获颇丰,趁着温丹之际,他也要整理所得。冥思之际,他手持羽麈,轻轻的扇着风,操控着火苗,巽离相济,风与火在炉中飘摇,使得三团丹膏缓缓转动,逐渐成型。
————
八十一天后,腊月初七,晨初卯时。
程心瞻准时停风熄火,睁开了眼。
他把羽扇往上一挥,炉盖飞开,只听“轰”的一声巨响,地动山摇。一股淡淡的、浅青色的丹烟似月光清辉般飘渺,从丹炉中蒸腾而起。上升到雨色峰之巅后,丹烟翻涌变化,化作一轮薄薄的似剪纸一般的圆月。紧接着,圆月翻转,又化作一汪悬于天上的平湖。
“吱吱——”
“吱吱——”
几道清越的叫声响起,听起来像是顽皮的小猴子。三道白光从丹炉中飞出,冲天而起,跃至丹烟平湖之上。
那三道白光仿佛才学会飞的雏燕、才学会跑的马驹,在空中腾跃飞纵不肯停下,并且放声高啼,引得飞霞山中的猿猴山怪们跟着吟啸,群山沸腾。
程心瞻也不阻拦,不着急收丹。他不动,群山诸修自然无人敢动。三道白光在空中自行吸收天地精华与日出紫气,顽皮了约有半刻钟才停下来,然后往丹烟平湖上一滚,化作了三只憨态可掬的小猴子。
小猴子毛茸茸的,眼神灵动,四下瞧着,似是发现了有许多人在仰头观望自己,甚觉羞涩,便把脸埋入湖中,不肯抬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