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禅观与净土破障篇第四集  禅观与净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禅观与净土破障篇第四集 (第2/3页)

“彼善男子,当于此中得大光耀”。就是一个人开始打佛七以后,他突破了前面的色阴,他对色阴的快乐、病痛,已经慢慢淡薄了,他知道一念心本来没有色阴,所以没有必要受它干扰,该干嘛就干嘛。这个时候心中已经有一定的光明,他就在打佛七的过程当中,专注的安住佛号。

    那么摆脱色阴以后,当然第二个就是感受的问题了,“内抑过分”,就是他某一支香特别的摄心,心收的非常好,突然间在内心深处,发无穷悲。他本来佛七打的好好的,突然间,莫名其妙内心悲从心起。到什么程度呢?他看到地上的蚂蚁,就好像看到自己的儿子一样。他看到这个蚂蚁在地上跑,说哎呀,这只蚂蚁就像我的儿子,如此的可怜,心生怜悯不觉流泪。他会为一只小蚂蚁流泪,会为一只蚊子流泪,这个就是发起无穷的悲伤。

    这怎么回事呢?佛陀说,其实这个跟成就圣道没有关系。那是因为你对感受过分的调伏跟压抑,所以把你过去生悲伤的习气给逼出来,只要你知道这是一时的假相那就过了,这种情况会自己会消失掉。因为它是生灭心,它有生有灭。如果你把它执为真实的功德,那你就惨了。

    有悲魔入其心中,这个时候你一看到别人就感到悲伤,然后看到谁就哭,“失于正受,当从沦坠”,就堕入魔境了。当然他这个悲不是只有悲,有时候产生喜。有些人念佛念到莫名其妙欢喜,看到谁都欢喜,这你要注意,这是感受的魔境。

    其实我们打佛七,师父作为主七和尚,我不太喜欢有人一念佛号就哭。你知道吧!这不是好事情,你们觉得这个事情好不好?你不是来哭的嘛?你是来念佛的。你不能纵容你的感受,这容易出事你知道吗?当然你说你这辈子没有听过、念过佛号,第一次念哭几声,那就算了,发泄感情。你每一次打佛七都哭,就有问题了,你知道吗?

    它是这样,诸位,你越纵容它,你每一次就越想哭,你知道吗?这个感受是没完没了的。你哪一次要出事就不知道了。所以一个正确念佛人的心是寂静的,你皈依阿弥陀佛就皈依阿弥陀佛,干嘛用感情呢?你对阿弥陀佛通身靠倒,不表示你要诉诸感情,那是世间的因缘,对不对?少用五阴!师父这再强调,五阴不是好东西。受想行识不是好事情,那是增长生死业的。

    所以为什么要摆脱五阴,直接用心面对佛陀,用一念心去面对佛陀。我对阿弥陀佛一心归命,但是我不诉诸感情,这个很重要。你一旦诉诸感情,就被感情的魔所控制了。要么悲伤,要么看到谁都欢喜,这个都不正常。明眼人就知道这个被五阴控制了。修行就是要摆脱五阴,结果你越修跟五阴越靠近,你这不是生死业嘛,是吧!

    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你一定要事先知道。就是说,一个修行成功的人,你从他的身、口、意看得到他的五阴的气氛。他的色、受、想、行识越来越淡薄。说菩萨要有大悲心?大悲心不一定用感情的方式表达。你知道吗?不一定要五阴的。你看菩萨的大悲是跟理智相应。所以,你一定要怎么样,在你的身、口、意最好看不到五阴的味道。看不到你的感受、想像、执取,这种东西都不是好事情,要摆脱五阴。

    丙三、明想阴境(分二:丁一、总标阴相;丁二、别示魔境。)

    丁一、总标阴相(分三:戊一、正示想阴区宇;戊二、悬示想阴尽相;戊三、结示修观方法。)

    好,我们看丙三的明想阴境。想阴境里面先看丁一的总标阴相。这个地方有两段,第一段正示想阴区宇。看经文。

    戊一、正示想阴区宇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一个人摆脱了色法的障碍,摆脱了内心情绪的障碍,这个人已经不错了,他的身心相对淡薄、自在了,下一个面对的就是想阴的问题。想阴什么问题呢?就好像一个人在熟睡当中,他说了很多话,很多名言分别。但是他在梦中说的话,自己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因为他在昏睡当中。他虽然说梦话,自己不知道自己在说梦话,但是他的语言文字的表达,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所以旁边没有睡觉的人,是知道他在讲什么。

    “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就是一个想阴,它落入很多名言分别。这个名言分别把自己障住了,他当局者迷,但是旁观者清,是这个意思。就是: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其实很多的障碍都是你自己想出来的。看戊二的悬示想阴尽相。看经文。

    戊二、悬示想阴尽相

    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

    如果你能够动念尽,你的第六意识的起心动念,名言分别已经消灭了。浮想消除。浮在心性上的各种名言分别也消除,这个时候你的心就像一个明了、光明的镜子,上面的灰尘全部清除,干干净净,就是非常清楚。“一伦生死,首尾圆照”。你很清楚,你生从何来死将何去。“名想阴尽,是人则超越烦恼浊”。

    这个想阴的突破,我过去在读澫益大师的传记,他有一段就讲到他自己。老人家二十四岁出家,他二十五岁,隔年他跑到一个山中叫径山去坐禅。他坐禅在修《楞严经》,《楞严经》就是正念真如,破除五阴。这两句话就讲完了。就是回光返照一念心性,摆脱五阴的区隔。结果他在径山坐禅的时候,突然间有一支香相应,就是突破想阴了。他感到自己的妄想,我们妄想本来一个水泡一个水泡,他突然间看到自己的妄想一个一个破裂,然后串成一种一念心性,当下他看到自己的色身,也是刹那刹那生灭,不是自己的本来面目。只是因缘所生,唯心所现。所以他那一次以后,看到身心世界这种生灭相突破以后,他自己说,他看所有的经典一闻千悟,看什么都懂,就突破想阴了。

    想阴它是这样子,是一种想像,但这个想阴的区隔就是,它会把我们的想像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它不能整体性。切成小块小块小块小块,这是生灭的妄想。所以你一旦把这个水泡的妄想突破以后,你的心就串起来了。当然想阴是很重要。凡夫的想阴为什么小块小块的,它是一种片段片段的想像,这跟我们的取相分别有关系。

    戊三、结示修观方法

    我们先谈谈凡夫的想跟圣人的想是什么差别。

    一、凡夫心——取相分别——颠倒妄想

    凡夫的想是从生命经验来的,它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取相;第二个、分别。比方说有人小时候,他可能物质缺乏,经常吃不饱。所以饥饿给他的刺激很大。我们知道感受会刺激到想像,所以在他心中的想像,他就打这个饮食的妄想。这个人生要是能够把饭给吃饱,那该是那么美好的事情。其实吃饱饭,依我们现在看没那么重要,但是对一个饥饿人来说,他心中都是饭菜的影像。然后他把所有美好的名言分别,就安立在饮食身上。就建立他一个错误的价值观。所以这个人长大以后,吃饱饭是最重要的,先把饭吃饱。人生没有什么他求,先把饭吃饱,因为他深刻的取相分别,建立他一种价值观。

    你看小时候他没有房子住,老是寄人篱下,今天搬到东边,明天搬到西边。他的想像当中,他的取相分别,认为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是何等重要。所以他一旦有能力,一定买一套房子,甚至于买很多套房子,其实他也住不了,但是他notcare(不在乎)。因为这是他的心中的价值,他认为这个就是对的。

    你看有些人他小时候缺乏钱,满腹的理想抱负,因为他没钱一个都不能实践,所以他把钱想的很重要。所以他这种人长大以后,赚钱是不要命的,你知道吗。从理论上来说,你没有命有钱有什么用呢?但他notcare(不在乎),取相分别。

    我们凡夫说实在的,我们贪恋娑婆,你要知道什么叫贪恋娑婆,其实我们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娑婆世界,你懂吗?我们也不在乎娑婆世界长的好坏,你活在你心中的娑婆世界。你为什么不愿意离开娑婆世界,你真的喜欢娑婆世界吗?未必!你活在你的妄想,你懂吗?你放不下你心中的妄想。

    你对娑婆世界的诠释,就像佛陀说的,譬如瞎子摸象。摸到脚,你就认为象是长柱子,摸到身体,你就说象是椭圆形的。我们每一个人对娑婆世界的认知,你问一百个人答案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对娑婆世界,每一个人都是片段的认知,这跟你人生经验有关系。娑婆世界如果像一个超商的物品,没有人有本事,除了佛陀以外。佛陀可以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我们每一个人在超商,只会拿自己要的东西。你拿洗发水,他拿面包,他拿饼干,我们每一个人对娑婆世界是各取所需,你懂吗?你要你的娑婆世界,他要他的娑婆世界。

    我再讲一次,其实我们没有一个人了解娑婆世界,我们只了解自己心中的娑婆世界,就是每一个人取娑婆世界的一个片段的影像,然后自己去诠释它,叫做取相、分别。

    所以厌离娑婆是你自己的事情,因为你自己产生了娑婆世界的爱取,是你自己造成的,你的人生经验造成的。你可能某种东西极度缺乏,所以变成过度的追求。这个就是想阴的障碍,那怎么办呢?

    二、菩萨心——离相清净;借相修心——庄严想;功德想;成就想

    佛陀的意思就是离相清静。为什么我们修行一定要对自己全盘否定,因为你人生经验所产生的经验,一个都不能用。

    为什么佛法一开始,进入佛法先从假入空,先用空观洗涤自己的身心世界。因为你的想法,带有你个人的情感,你的人生经验,你自己的执着。如果你用这种心态去念佛是不对的,因为它根本成幻。就是《楞严经》说的,你煮饭,要拿米去煮,你不能拿砂去煮,拿砂去煮到最后结果是热砂,因为砂非饭本。

    所以为什么一开始进到佛门里面,第一个、否定自己,第二个、重新发菩提心,才有资格去修法门,才有办法去忆佛念佛,或者是修其他的六度万行。因为你的想法里面,百分之一百都是错的;不是百分之九十九,百分之一百都是错的,这叫做颠倒妄想。因为你心中取相分别,所以我们刚开始是先离相清净,先从假入空,再从空出假,等到一段时间。才能够重新的借相修心。我们借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相,来修欣求极乐;借极乐世界的正报功德,神通自在,寿命久远,各种的安乐解脱的功德,来欣求极乐。也就是说先摆脱娑婆的相状,才能够放入极乐世界的相状,这是一个想阴的脱胎换骨。

    丁二、别示魔境

    ◎贪冥感想

    好,我们看丁二的别示魔境,这个地方讲到贪冥感想,经文比较多,我们先念三段。

    定发爱求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悬应,周流精研,贪求冥感。

    魔便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元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能令听众暂见其身,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舍离,身为奴仆,四事供养,不觉疲劳,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师本善知识,别生法爱,黏如胶漆,得未曾有。

    主人迷乱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亲近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好的,我们看这段,因为妄想产生的魔境。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这个善男子经过长时间摄心念佛,或者正念真如,他已经摆脱了色阴、受阴比较粗显的干扰。这个时候他的心慢慢感到寂静光明,就在一念的寂静心中,突然间心爱悬应。他突然动个念头说,我如果在这个寂静的心中,能够跟佛菩萨感应道交,那该有多好。

    这个时候,“周流精研,贪求冥感”,他本来是一个小小的念头,结果这个念头慢慢的增长广大,叫做周流精研,最后变成一种很坚固的开始心外求法。本来感应道交是自然形成,众生心垢净,菩萨自然影现中。你不用着急,佛菩萨比你着急。但是凡夫他是怎么样呢,反而去舍本逐末,忘掉自己的因地,去追求最后的结果,那么这个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这个时候天魔就知道你有这样的妄想,你有这种攀缘心,然后就利用你的攀缘心就“飞精附人”。以神识就飞到你的心中来控制你。怎么控制你呢?“口说经法”,这个修行者本来是不会讲经,他突然间会讲经了,当然这个就不正常。凡是不正常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