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禅观与净土破障篇第五集  禅观与净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禅观与净土破障篇第五集 (第3/3页)

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假设一个人回归到一种寂静的识阴当中,他能够进一步“销磨六门,合开成就”,把六根的区隔完全破坏。谁说眼识一定要从眼根出来,他可以透过耳朵来看东西,他可以通过眼睛来听声音。所以他六根的功能已经是怎么样,互含互用,可以互相使用,他可以透过鼻子来看东西,也可以透过眼睛来闻香,等等。

    所以他见闻的六根的功能,可以说是互相通用,外在的十方世界跟内在的身心世界,也都是内外明澈,好像一个清静的琉璃。就表示你识阴已破,当然识阴一破真如就显现了。

    古德在解释《楞严经》的时候,对识阴有一句话说的好。他说【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这个无心指的是谁呢?说的就是识阴。说一个人修行,不断的都摄六根,不断的念佛,你念佛是违背你的五阴。因为五阴就是要活动,五阴一个有漏的生命体,它就是希望你越躁动越好,越攀缘越好,来满足它的习气,结果你不是,你整天有事没事念佛。

    你这个佛号的寂静,当然跟你原来的,你穿的五阴衣服违背。两个抗拒,抗拒到最后当然它不是你对手,真能破妄。哦,色阴消灭了、受阴消灭了、行阴消灭了,进入一种寂静的状态。你佛号一提起的时候,一片寂静。但这个时候还没有圆满,为什么没有圆满呢?因为你的妙用没有生起。所以你要把那个寂静的状态再破掉,就恭喜你,太阳出来了。但是很多人会认为寂静的时候就是圆满。所以莫谓无心,这是古德提醒我们,【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你真正修到中道实相是:【若时无心无不心】,他是到了真空妙有。

    我们前面说过,在行阴产生执着是谁?外道,外道的禅定,所以在行阴里面中招。在识阴产生执着是谁?二乘人,看看就知道二乘人。二乘人把这个寂静当涅槃,因为他只要自受用就好,他不一定要产生功德妙用。好,我们看经文。

    丁二、别示魔境

    ◎定性声闻

    心游两边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迷执成堕

    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结成异种

    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好,我们解释一下这个识阴的魔境。这个魔境是怎么产生的?“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一个人会把行阴灭掉,我们说过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修我空观,照见五阴皆空,五阴无我。所以他在观察一切法空的时候,把行阴的生灭两种相状都灭了。都灭的时候他进入寂静状态,这个识阴没有破,识阴现前所以“精妙未圆”,他进入一种寂静的识阴。

    他进入识阴以后做什么事呢?二乘人,我们看二乘人在识阴里面做什么事。“于命明中,分别精粗”。他就在一念寂静的第八识中,开始思惟观察人生的精妙跟粗重的问题。什么叫精妙呢?他的结论是苦集灭道,道灭二谛,你修学圣道成就涅槃,这个叫做精妙。你轮回生死,苦集二谛,叫做粗,或者“疏决真伪”,他认为道灭二谛是真实的功德,苦集二谛是虚妄的假象,所以他就分别人生有各式各样的有漏因果跟无漏因果,因果相酬,人生因为苦集二谛成就了有漏因果,因为道灭二谛成就无漏的因果。所以唯求感应,他希望能够跟道灭二谛产生感应。

    这种思想从小乘法是对的,小乘法就是要取舍,小乘法就是二分法,我讨厌生死,喜欢涅槃。但是从大乘的角度,这个是违背大乘的中道实相。大乘实相是你不能把生命切两块,大乘佛法是中道,就是不取生死、不入涅槃,它要中道实相。现在你要放弃生死,追求涅槃,这个从大乘角度来说就违背中道实相。

    所以他过度的“见苦断集,证灭修道”,而“居灭已休,更不前进”。他就在寂静当中,就住在寂静里面不出来了,他觉得这个是安稳就够了。所以二乘人来说,他不需要功德庄严,他只要能够寂静安稳就好了。以此产生胜解,“是人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比丘,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当然他也付出了代价,他对成佛之道从此断绝。好,我们看下面总结,

    “是则名为第九圆精应心”,在一念的精纯的心中,他选择了偏空的涅槃,所以“成趣寂果”,追求小乘的涅槃之果,违背了大乘中道的圆通思想,背离了大乘的涅槃之城,而落入了偏空的涅盘。

    当然这个地方,声闻人他在寂静的识阴里面,他选择住在上面是有道理的。我解释一下,就跟你刚开始发心有关系。所以诸位,我们一开始修行,你不要随便发愿,因为你的愿一发下去就是一个种子,这影响到你后面的结果,因地心,果地觉。声闻人跟菩萨种性,在《法华经》上说,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人。同样佛弟子,根性不一样。声闻人在修学,他是以苦谛为初门,所以人修行他是有一个动力的。声闻人以苦谛为初门,菩萨种性的人是以道谛为初门。这什么意思?《法华经》在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说我怎么知道我是声闻人?就你这个人对痛苦有很大的厌恶,这个厌恶有可能来自你小时候的经验,也可能来自于你前生的经验。总之,你非常讨厌痛苦,只要能够离开痛苦干什么都好,所以声闻人的厌苦,极度厌苦激发他的出离心,声闻人不发菩提心的。说,哎,你这个追求功德庄严,对他来说一点兴趣都没有。我只要离开痛苦就好了。他看到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当然轮回嘛。你没有饭吃,你生病,这个对声闻人来说是小case,真正的根本在轮回,轮回不解决痛苦不会结束。你只要还有生命体就一定会痛苦,没有例外。就是你的三界果报,只要你还在得果报,不管得天的果报,得到人的果报,你就有痛苦。

    所以声闻人,他今天愿意努力放弃了所有的快乐,他愿意努力修学,就是因为他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他就是一个概念,我要解决痛苦,要解决痛苦我就要解决轮回问题,所以他以苦谛为整个生命的主轴的时候,对于功德庄严,你跟他讲极乐世界什么依报庄严,正报庄严,他完全没有好乐心,他追求是一种人生的寂静安稳。他只要说,我没有太大的志向,只要痛苦不要来干扰我就好了,只要我没有轮回现象就好。

    所以《法华经》把他叫作志向卑劣,他没有伟大的志向。当然他可能以后遇到佛陀,佛陀会跟他开示说:你这样子不对的,你的真如本性这么好,这么具足,你要把它开显出来,要不然你可惜了。当然到了法华会上佛陀会有办法引导他们回小向大,但是在楞严会上的意思就是说,这种人会落入涅槃的寂静,跟他因地有关系,个性有关系,讨厌痛苦。

    菩萨不是,菩萨的修学是什么动力?好乐功德。对了,对菩萨来说痛不痛苦无所谓。痛苦,可能他认为反而是一种对我的激励。所以,菩萨对痛苦是有免疫性的,知道吧!他是看到六度的功德,追求功德,菩萨一开始是有所得,没关系,刚开始都是从有所得心下手。所以菩萨是发菩提心的,他要成就无上菩提。这就是为什么菩萨修行到了识阴的时候,他很快走过去,他知道这个寂静对我来说,不是我要追求的,我要追求的是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我哪是那么小的志向,追求一个寂静就算了。所以菩萨到了识阴的时候,对他来说很轻松走过去了。

    菩萨道最难调伏的五阴,就是前面三个。诸位,你净土宗色、受、想这三个阴被你破了,你大概往生就有把握了。这个最粗的,剩下就交给阿弥陀佛了,你带业往生了。

    那么外道最大的盲点在于行阴,这种生灭相。二乘人最大的盲点在识阴,识阴他过不去的,因为他就好乐这一念的寂静。所以识阴现前刚好寂静,刚好满他的愿。所以阿罗汉的涅槃,其实就是一种识阴显现,还是一个生灭相。

    好,这是说明了整个五阴。对我们凡夫人来说,当然我们要面对的就是色、受、想。第一个、对物质的贪着;对感受的在乎,你太在乎感受要牵动业力的;你太在乎你的妄想,打一个妄想你就要满足他,那你这个正念就很容易破坏。所以一个人佛号能够坚固,临终的时候你提起佛号不受干扰,起码你要调服三阴。

    色阴——你在临终的时候,身体不管怎么折腾你,你不为所动,你已经摆脱了色阴对你的干扰。这个色身就是一块肉,我这个一念心超越色身。

    感受——你观想感受都是暂时的,它一下子舒服,一下子痛苦,你别管它,生灭法。

    第三个,想像——你能够摆脱色、受、想,你这句佛号就不容易受到干扰了,就非常坚固了。

    好,以上讲到五阴魔境的差别。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