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禅观与净土破障篇第五集  禅观与净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禅观与净土破障篇第五集 (第2/3页)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

    分别其相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好的,五阴的魔境有三段,主要讲到是执着五种的涅槃,我们看他是怎么执着的。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一个修习止观的人,他可能是凡夫,也可能是外道,但这里指的是外道。“堅凝正心”,他开始收摄身心,所有修行都一定要收摄身心的。他经过了色受想以后,他的特点,一个人超越了色阴、受阴、想阴以后,魔不得其变,外魔不敢干扰他了,也没有这个本事干扰他了。因为一般到了行阴,他的禅定转深,禅定都非常深了,至少初禅以上。魔王都是欲界天的,当然不敢去碰初禅以上的人。

    所以一旦你如果到了行阴现前,你在打坐的时候,看到你生命的一种微细的生灭相,恭喜你,你已经成就禅定了。所以外魔不可能干扰,你的问题在于内心的妄想执着。

    “穷生类本”,这个时候你看到了的轮回的真实的根本。那种生、灭不断变化的现状出现,你就在观察这种微细的生跟灭的时候,会发觉生命是相续而变化,变化而相续,一种微细的水流。这个时候,外道只有经过禅定的训练,没有经过空观的训练。所以他在看生跟灭的时候,“于后后有生计度者”。他对未来的生命,就有新的解读了。

    后后有。为什么叫有呢?我们解释一下。本来在行阴的时候,他看到两个相状,一个生相,一个灭相,对不对?他看到生跟灭两种相状,有一种人对“生”产生执着,就是这个念头灭了以后它又生,在生的当下他执着,这是第一个有,后后有。有一种人是在生跟灭的时候,他对于念头的“灭”的那一当下产生执着,就变成于后后无。于后后有产生执着的叫做什么,常见;于后后无产生执着的叫做断见,就这两种。外道的思想没有中道,要么执着有,生命毕竟有,要么就毕竟无。这个人是对后后有,生跟灭的时候他对这个生相产生执着,所以就产生了五种涅槃论,这种涅槃不是佛弟子的涅槃,是外道自己创出的涅槃。

    我们看他这个五涅槃论指的是什么东西,看第十八面。

    第一个涅槃,他认为“以欲界天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外道在禅定的时候,他看到生相喜欢生相。喜欢生相的时候他就执着后后有。第一个、他认为欲界天就是涅槃,原来佛陀说的涅槃就是欲界天。为什么?欲界诸天他心想事成,寿命久远。

    诸位,天界的快乐跟我们凡夫的快乐是不太一样。我们凡夫是拖了一个臭皮囊,所以我们享受快乐的时候有很多障碍。第一个、老。第二个、病,身体病痛。你福报再大身体病痛,你所有的快乐都不可能成就了。诸天可不是这样,诸天一生不会生病,身体特别健康。而且娑婆世界人道的快乐,你要去劳动去追求,去工作去换取快乐。诸天不用心想事成,他念头一动,思食得食,思衣得衣。所以诸天的快乐相对人道来说,他有自在力。人道的快乐是有障碍,你很努力的工作去换取快乐。

    所以,相对来说,诸天的快乐,外道觉得这个快乐,好!他认为这个就是涅槃,心生爱慕。第一个、他把诸天五欲的快乐当成涅槃,这个第一种论调。

    第二个、把初禅当涅槃。当然,欲界天的快乐要跟初禅比,经典说,国王跟乞丐相比了。因为欲界的快乐,它有得失的问题。欲界的快乐来的快,去的也快,所以天人没有安全感。他虽然很快乐,什么东西都是现成的,他也不用工作,身体也不生病,但是他知道这个快乐有一天会失掉,所以享受快乐的内心深处心常忧愁。因为他看到隔壁的天人死掉了,他看到后面的天人哪一天也不见了,他就知道有一天会轮到他,所以诸天的快乐是心有忧愁。但是初禅,心无忧故。得到禅定的人,他的心安定了。所以这个离生喜乐地,有一种人就认为初禅就是涅槃,为什么呢?它没有欲界的忧愁。

    或者以二禅,定生喜乐地。二禅当然禅定更深,他已经没有初禅扰动的身心粗重之苦,他不但没有身苦,连心苦都没有,所以以二禅为涅槃。

    或者以三禅,有为快乐三禅是最殊胜了。因为三禅是离喜妙乐地,他把那个粗重的喜悦舍掉,只要微细的妙乐,三禅是最快乐。

    或者是以四禅,外道很多都是以四禅。因为四禅认为说,我连快乐也不要,因为快乐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扰动相,我要的是寂静。所以四禅是苦乐二亡,他把喜悦、快乐也舍掉,他就享受那种舍受,那种不苦不乐寂静的舍受。

    当然这个都是三界的果报,都是要轮回的。外道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他把欲界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当做五涅槃,所以“迷有漏天,作无为解”。把有漏的快乐,当做出世的解脱。把五处的安稳,当作是正式的清净的功德。如是循环五究竟处。所以他的生命,因为禅定的福报,他就在欲界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就在这些地方循环的享受快乐,等到福报享尽,堕落轮回。

    所以结论,“由此计度五涅槃论,堕落外道,惑菩提性”,伤害你的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于有漏的五阴中安立五涅槃论,这是一种心颠倒,是错误的认知。

    这个行阴是这样子,行阴就是两种相状。就是刹那生、刹那灭,乐观的人,对生命有期待的人,就你这个人个性就是乐观,看到行阴以后,往往会执着那个生相,你会忽略灭相。悲观的人在看到念头生跟灭的时候,会执着那个灭相,就产生断灭见。就是人死如灯灭,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也没有生死也没有涅槃。当然这个就是在学习止观之前,都没有建立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实相,所以在整个行阴现前的时候,产生了错误的判断,这是行阴的魔境。

    丙五、明识阴相(分二:丁一、总标阴相;丁二、别示魔境。)

    丁一、总标阴相(分二:戊一、正明识阴区宇;戊二、悬示识阴尽相。)

    好我们看最后一个,丙五的明识阴相,识阴相,先总标阴相,这个地方分两段。先看第一段正明识阴的区宇,看经文。

    戊一、正明识阴区宇

    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一个人突破了行阴,这个人基本上了分段生死了,他要面对的是另一个——变易生死。所以识阴基本上已经是不障碍三界的分段生死了。净土宗你能够修到识阴,就可以很轻松的带业往生了。你只要行阴一过,后面这个识阴破不破都无所谓了。但是我们还是要把识阴讲出来,还是要解释一下识阴,什么叫识阴?

    “于涅槃天,将大明悟”,一个人突破了色身的执取,突破了感受的执取,突破了你的想象的执取,突破了你那种生灭念头相续的执取,恭喜你,进入到一种寂静的状态。这个寂静就好像涅槃天,这个天空太阳即将出来,但是还没有出来,将大明悟。就是那个空中的太阳即将出现,那种中道的真如光明即将出现。就好像鸡叫的最后一次,表示天快亮了。你往东方一看,虽然太阳没有出来,但是隐隐约约有一种微弱的光明出现,“已有精色”。这个时候“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六根的攀缘心也全部调伏下来,“内外湛明,入无所入”,内六根、外六尘,也都是一片寂静。这个时候根尘合为一体,能入所入已经合为一体了。

    “深达十方十二类众生”,看到众生轮回的根本,轮回根本有两种:粗的是第七意识,就是行阴。细的就是第八识,第八识的轮回根本指的是变易生死。所以“观由执元,诸类不召”,这个时候在第八识当中,因为第七意识的行阴被破坏了,所以它只有业种,没有业行,它这个业种不会转成业力,因为业力要我执才可以把业种带动,变成业力。

    “于十方界,已获其同”,回归到生命的共同点,生命的共同点就是寂静安稳。“精色不沉,发现幽秘”,这个时候精纯的光明心性,若隐若现,将现而未现,这个就是行阴。行阴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寂静安稳的状态。前面的行阴,还有刹那刹那生灭,到了识阴就是一个寂静安稳的状态。好,我们看识阴什么时候被破,看经文。

    戊二、悬示识阴尽相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