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章 《里斯本丸号》发表  文豪1983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24章 《里斯本丸号》发表 (第2/3页)

在伦敦较为繁华的牛津街随机找路人访问,问题都是同一个:“您听说过里斯本丸号吗?”

    不论是风度翩翩的金融精英,还是刚上学的大学生,答案都是相同的:“没听说过。”

    “有八百多名英国战俘在那里死去了,还活下来了三百多人。他们被中国渔民捞了起来。”

    被访问者往往极为震惊:“这是真的吗?这么大的事情,为什么我从来没听说过!”

    几天下来,这些饱受痛苦的里斯本丸号战俘后代,以及一无所知的英国社会,都让众人都感觉到了极大的反差,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梦?

    任何一个国家,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怎么会连一些水花都没有呢?

    余切很快便创作出一篇名为《里斯本丸号》的同名,以英军视角来展开,详尽描绘了战俘们在运输船舱中遭受的如同人间炼狱般的苦难,以及里斯本丸沉没事件的来龙去脉,包括日军后续上岛搜捕战俘的紧张情节。

    钱忠书是第一个看到的人,他如饥似渴的阅读完,先是长叹一声……然后又道:“你这是不是还没写完?”

    他的手指向故事的最后一页,只见到,几位英国士兵正刚刚避开了日军的海上巡逻,上岸后在中国渔民家中养伤了一阵子,本想就这样躲避到战后,却又听说日军要上岸搜查——他们害怕有活着的英国战俘,向国际社会揭露他们的罪行。

    于是,这几个英国人的好日子到头了,又要开始逃难……

    “只写了个开篇呢!”余切说。

    “那你这就是一个中篇了,我认为你还可以写得更长一些,最好是一个长篇。”

    “我怎么也写不了那么长啊!难不成写个好几代人,好几百个人物?完全没必要!”

    “那太可惜了!”钱忠书又叹道。“我本来希望你能多写长篇。”

    在他看来,余切的成就在当代人中已无需质疑。余切所要比较的对象,开始变成了历史上那些才华横溢的巨匠们,这对中国文学也是很有益的。

    自《堂吉诃德》这一诞生以来,文学开始进入到“现代文学”的范畴,世界出现了一波从16世纪开始,到20世纪初结束的“黄金时代”。

    各国无数文曲星下凡,留下近百部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大卫·科波菲尔》……

    在这场和国外作家“虚空斗蛐蛐”的小游戏中,钱忠书就发觉中国作家的短板:他们写出来的长篇太少了。

    钱忠书自己曾试图把《围城》写成一部长篇,把“方鸿渐”的故事写成几代人的契子,可惜他最终没有这方面的才能,只能遗憾作罢。

    余切听后笑道:“你自己写不出长篇,却让我来写长篇,我哪里做得到。《潜伏》不就是个长篇吗?《出路》也不算短。”

    “那不行啊余切!不够长!就不能写个百八十万字吗?”

    “你要累死我是吧!”

    英国人柯文思也来看了这部。他发觉余切在中有不少巧思,像是英国水兵在海里听不懂中国渔民的本地方言,但看到渔民伸出的手就拉住了,被拖上船……上船后,英国水兵又看到渔民拿出一把大刀,心想,完了,上了另一个贼船,耶稣保佑我!

    结果渔民又拿出一根白番薯,用刀把白薯一切两半,分了一半给他吃。

    英国人顿时觉得中国渔民简直是他的上帝和天使,为了自己的误解而羞愧起来……

    又有一处,是一个英国水兵被救后,端起热气腾腾的饭碗,向旁边的一位老者道谢,他大声用着简单的英文词汇说“这个好。这个非常热。非常好。”

    结果,旁边的老者头戴中式斗笠,穿着黑棉袄、宽松的黑裤子,用标准的英语回答说:“是的,这对我们大有好处。”

    水兵大为惊讶,当即道:“你的英语说的非常好!你是中国小岛上的国王吗?”

    老者哼了一声:“不,我是皇家工程队的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