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格物之学 (第2/3页)
,多是各种定理和例子,属于前人总结好成果,然后塞到后人口中,让其咀嚼消化,助其成长。
而后者,则是从自然大道的角度,教导后辈应该怎样看待世界。
那是涉及根本的智慧,能够为后来者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王充被上帝说的有些不好意思。
他自谦了几句,然后也回报起上帝的热情,称赞冥土的安宁。
“我见到您这样的存在,才能明白为何当年的墨子,会提出‘明鬼’、‘天志’的理念。”
人心皆有私欲,
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将私欲放在后面,把家国天下放在面前,并持之以恒,不忘初心,那便能够称之为“圣人”。
可惜鲜克有终,
尽善尽美的例子,遍观史册,也找不到几个。
想来也只有对人间种种没有需求,却又仁慈博爱、聪慧明断的上帝,才能让人世生灵追求的“理想乡”建成。
而且明明拥有改换山河的力量,却仍旧愿意顺应自然造化,让河流自由的奔走于大地之上,让草木快乐的张扬在阳光之下,
在春天跟游水的孩童唱歌跳舞,
在秋天与耕耘的老农收获粮食……
这是能让王充这种生前一直排斥鬼神之说,坚持“人事当由人为”的学者,也发出赞叹的大仁大爱。
更别说时刻运转的阴司,的确做到了“善恶有报”这种人心渴求的事。
而对这样的称赞,
何博坦然受之。
虽然阴司的建设,他都外包给了西门豹,海量的文书自有众多死鬼们去面对,
可领导终归是领导嘛,
属下的错误由他自己负责,
功劳却是要上交的。
好在西门大夫早就习惯了这样的信任和放权,
看着上帝那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样,只是跟身边的老妻对视一眼,随后又低头翻阅起了《论衡》。
与此同时,
在同大臣定议好出击燕国,收复辽东的相关事物后,
皇帝也抚摸着手中的《论衡》,召见了王景这位退休养老的前朝能臣。
他向对方发出询问:
“若使太学增设五经之外的学问,对国家会有什么影响呢?”
“朕已经看过了你送上的书籍,又得到了其他人呈献的著作,心中对格物之学,颇为认可。”
上有所好,下必从之。
即便皇帝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牵扯着国家,不能肆意妄为,轻易表露出某些倾向的道理,
可皇宫内外,谁不会想办法去揣摩皇帝的心意呢?
更别说皇帝对邓贵人的喜爱,时常与之抱着《明物》讨论的事,早就被满腹怨言的阴皇后传扬了出去。
臣子因此得知少年早慧的天子,对哪方面的学问有着兴趣。
随后,
王充毕生的心血,直到他寿命将终前,才写好编成的《论衡》,便被当地官员急匆匆的抄录一份,送到了皇帝面前。
而这本书中承载的智慧,自然也给了已经刷了《明物》好几遍的皇帝新的启发。
能够在临别之前,对泰西使者说出“传道不传技”之语的皇帝,对于技艺的重要性,是有着一定认知的。
天下能够得“道”的人,是十分稀少的存在。
但“技”却是可以通过学习、磨练,掌握一些的。
大汉的人口有数千万之众,
假使得“道”者万一,其余者得“技”,那么天下会变得如何繁荣昌盛,就连聪慧到让世人诧异的皇帝,都无法想象出那样的画面。
但这并不妨碍他试着去做一做这件事。
毕竟他年轻,气血正盛。
当他的眼前流露出一丝有关美好未来的可能时,他是愿意去追逐的。
年轻人总怀抱着奇妙的想法,
而皇帝的身份更给予他将这个想法落实起来的可能。
至于传播先进技艺,乃至于教导世人学习、思索、开拓,会对统治造成怎样的后果,皇帝自然也是考虑过的。
如果放在后世,
他可能选择禁锢民智。
可现在是大汉的时代。
是承载满天星河之名的时代,
是掌握大权,平等折磨所有人的皇帝,也会潇洒的跟臣子讨论“汉有六七之厄,代汉者当涂高”的时代,
是延续了先秦气象,君臣坐而论道,可以互相指指点点,不需要一再磕头歌颂,将君王视为超乎一切的时代,
是会时常派遣官吏去往乡村传达政令,教授耕耘技术,并广开学校,让百姓可以认字明理,评议朝政的时代。
所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