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格物之学 (第1/3页)
王充最后,还是接受了“死后真的有冥土”这一现实。
除去起初的诧异震惊外,他表现的便一直很从容。
何博询问他为何如此。
王充便说,“我认识世界的根本,在于我观察到了什么,理解到了什么。”
“我生前只见过凡俗的事物,加上目睹过谶纬巫师害人的情况,便得出了了‘世间无鬼怪神灵,唯气所成,自然所化’的结论。”
“如今自己死了,也着实来到了酆都,见到生前不曾见过的东西,心里虽有诧异,可说到底,对于不了解但存在的,也只需要再观察、再承认、再得出结论罢了。”
何博于是哈哈大笑起来,对着西门豹说,“难怪你一直不准我去见这位贤者,想来是担心我把人给带坏了!”
瞧瞧这朴素唯物的理念,
听听这客观理智的言论,
这是经历了千百年的沉淀后,诸夏自然孕育出的,作为“人”的智者。
而不像《明物》那样,是上帝催生的产物。
西门大夫抚须含笑,目光中满是对王充的赞赏。
王延世、王景、王充等等人物,
都是他这位逝去已久的先人,所期待喜爱的后辈。
襁褓里的婴儿固然可爱,
但有能力解决面前的问题,并会用、敢用自己的智慧,去解释眼前世界的孩子,
才会让大人感到放心。
这些人,
是“人之世”的根骨,是精华,是承于开拓的前人,而启迪后来者的关键。
在数百年前,
在那个巫风浓重,一条双头蛇都能吓得田间劳作的人慌忙逃跑的年代,
敢于当着一县之人的面,将巫婆扔到水里喂鱼的西门豹便一直希望,像三王这样的人能够源源不绝。
即便上帝不再庇护人间,
即便鬼神又如同春秋以前那更久远的年代一样隐去踪影,
凡人们还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开拓出更宽阔更长远的道路。
虽然上帝偶尔会发出“怎么姓王的这么多”的感慨,
但这并不妨碍西门大夫在暗中投去欣赏的目光。
“受老鬼所阻,我积攒了许多话想同你说,不知道你如今愿不愿意给我这样的机会。”
面对超乎时代的人才,何博一向很热情。
王充对此,自然不会拒绝。
二者就此交谈起来。
何博为王充介绍阴间的种种,也会说些阳世万物,那不受到鬼神影响,天地所成的自然法则。
除开后世的智慧,
何博凭借鬼神的身份,还有悠然长久的,与世相同的生命,在这方面也积累下了许多知识和理解。
他时常会同阴间的死鬼,还有阳世中王景那些生者,论及这些东西。
只是直接说出来,未免有拔苗助长的坏处,所以他很多时候,只是通过探讨交流的方式,来引导对方自己去思考探究。
纸上得来终觉浅嘛!
而在不可计数的,与鬼神论道天地的人中,王充总是最能跟上上帝思路,并迅速理解其中真意的那一批。
比起王景还要快些呢!
参与交流的拉王景下水的水鬼王延世为后辈辩解道,“他是被明章二帝耽误了。”
这对父子在用人方面,总喜欢逮着好用的使唤。
偏偏他们的身份地位,又总让王景无法抵抗。
而王景较真的性子,也让他接过任务后,不愿摸鱼厮混。
就这样一直恶性循环到王景辞官养老,他才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将自己的所学所思写为文字,整理成册。
至于王充,
虽也有就读太学、就任为官的经历,但因其没有生活在洛阳,生活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所以有幸逃过一劫——
在其学业完成后,王充便返回家乡,为当地太守服务。
不久后,又因为不满于官场的黑暗,怒而挂冠而去。
此后皇帝屡次下诏征辟,都坚辞不受,只在太守的请求下,出任过地方吏员。
没办法,
县官不如现管。
皇帝所在的洛阳距离遥远,
王充却还是要在太守手底下生活的。
但即便如此,
也比被两任皇帝当牛马使唤的王景好一些。
这给了王充足够的时间,让他能够将许多精力,用在著作《论衡》这本旷世奇书之上。
忽略还在为后辈挽尊的水鬼,何博继续夸赞着王充。
“如果说《明物》是近乎于道的‘技’,那么《论衡》足以称得上是‘道’了。”
前者的内容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