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年:天命流转 (第1/3页)
大汉到底同意了宋国的邀请。
皇帝派遣了学宫培养的人才,还有一些思想开放,并不拘束于文章经典的学者,前往西海参加编修格物之书的盛会。
经学家们对此虽颇有微词,但大体是没有反对的。
因为“辩经”这种事情,是不能逃避的。
自己的话语不发出来,
替世人百姓说话的权力,就要被别人夺走。
搞得久了,
人心都服从他人的教导,遵从他人的规矩,
中原的大汉天子,也要走上周天子的老路。
何况宋国的使者提前告诉了大汉的学者士人,西海帝王已经为那本还没有面世的经典,确定好了名字——
就叫做《物理》。
述天地之道,
明万物之理。
比起和帝时期便修成的《明物》,这本著作要更加庞大,细观其内容,有类于《明物》、《论衡》这两本书的结合。
而这个名字的气魄,也是十分深厚广大的。
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
所以许多古老的,代表着人的智慧得到全新凝结的书籍,名字取得都很朴素。
比如《书》,
比如《诗》,
比如《易》。
等后面写的书多了,才有了五花八门的名字,来突出其中内容,与前辈们的不同。
因此,
当大汉的学者们听到这个名字时,便能窥探到其中蕴含的野心。
他们自然是不想让西海做这门派开创者的,
可要由自己接手,便意味着朝廷会再度加强对格物的扶持,进而动摇儒术独尊的地位。
这可绝对不行!
考虑到这点,
中原的士人这才妥协,暗地里还期望皇帝将格物学的栋梁们全都派出去,以免留在中原,碍自己的眼睛,跟自己抢饭吃。
……
“西海帝王愿意做这样的事,可见那边格物之学的昌盛。”
“你们到了那里,要多看一些,也要多想一些。”
“国家正需要你们这些年轻人出力,来清扫宇内蒙昧,重整威风,稳固中原的地位!”
出发那天,
张衡代表皇帝,走出洛阳城,送别西海的使团,还有大汉派去西海,参与盛会的学者。
他谆谆的说着,花白的头发还有胡须,在夏日的阳光下散发着衰老的气息。
他的年纪已经大了,
年轻时的四处奔波,也让张衡的身体存在着不少的隐忧,
得到皇帝信重,身居高位后的工作,随之而来的朝堂风波,更是让他疲惫不堪。
这是张衡在先前针对格物的辩论中,赢得了胜利,却仍旧说服皇帝派人前往西海的重要原因。
他能够感受到西海走出动乱后,迸发出的活力,
也能够感受到,今汉百年,沉积下的脏污。
这个国家已经像自己这个人一样老了,
实在太需要年轻人来为之注入活力。
西海宋国的创建,还没有两代人的时间,还透着开国的简朴刚健气象。
那是此时的汉朝急需的。
让一些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年轻人过去,指不定能够“采阳补阴”,让大汉返老还童一些。
张衡想着:
自己老了,
可皇帝还很年轻,不过二十四岁。
他需要更多有能力,有志向,有魄力的臣子,来辅佐治理,来缔造中兴的伟业。
“我们知道的!”
后生晚辈向着张衡躬身拜别,将他的教导铭记在心里。
路过的何博目睹了这一幕,一点也没有为之感动,只伸手嘲笑道:
“这是新一轮的水鬼抓交替吗?”
王延世抓了王景,
王景又抓了张衡。
现在,
张衡也开始抓人了。
王景没有说话,只看着张衡脸上的岁月痕迹,发出一声浅浅的叹息。
有一些死鬼,
早已凭借上帝的恩泽,以及自己生前的功绩,得以在蒿里享受长久的死后富贵,并在那样的长久中,逐渐丧失对时间的感悟。
但王景还做不到这一点。
他还“年轻”,
与之见过面,相处过的旧时友人,还没有完全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
他因此可以见到他们的苍老、死去。
而张衡,
王景还记得这位后辈,刚刚踏入洛阳,于太学读书时的少年飒爽模样。
眼下,
昔日的少年,已经老到走远一些,便要气喘吁吁,攀着拐杖的地步了。
“他不是一个很合格的辅世良臣,他的天赋更多体现在对事物的研究上。”
王景说,“如果当年我不向和帝举荐他,也许张衡可以像王充一样,不受尘世俗物的烦扰,享受自己的生活。”
朝堂之上,人与人的争斗无处不在。
而在列位公卿中,
聪明者有之,愚钝者有之。
接踵而来的国政事物中,
顺利有之,意外也有之。
跟他们往来交手,实在是让人疲惫至极,烦恼至极。
张衡对权力,没有剧烈的追求,因此也无法通过斗争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