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81年:天命流转  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581年:天命流转 (第3/3页)

 于是,

    便有了如今的场景。

    “我听说,汉朝的皇帝用分科考试来选拔人才。”

    皇帝转头向出使过中原的臣子说道,“这是很好的政策,我也想在西海推行这样的制度。”

    诸夏自古以来在选拔官员这件事上,有依赖血统的,有依赖军功的,也有依赖道德的。

    只是居前者太容易使后来者怠惰,丧失进取改良之心,一心依赖着祖先的功业,养出一大批鼠目寸光的肉食者,对上不敬,对下欺凌。

    居中者虽有能力,然而多体现在武功上。

    而只知道打仗,是治不好天下的。

    诸夏的国家这么多,朝代也更换了几次,

    “可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的道理,早已得到了验证。

    至于居后者,即便较之以前的制度,要先进了一些,也的确提拔了许多有能力有品行的官员。

    可时日久了,弊端也显露明显。

    毕竟察举有两种标准,

    能力不够的人,总会想着用品行来凑。

    而品行道德,是可以伪装的。

    当世间的许多人,为了获得地位与权势,将自己塑造成一副谦谦君子的面相时,

    那谁还能分辨得出真正的禽兽呢?

    这样下去,

    总有“朝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的一天。

    因此,

    生活在西海,还十分重视格物这等有利于生产与治理之术的皇帝,便想顺应格物的道理,为“人才”定下一个明确的标准。

    分科考试,取其优者。

    便十分符合皇帝的心意。

    才能无法通过血统传承,

    品行也可以伪装,

    但考试就是考试,

    不会写的就是不会写。

    只要对试题和考试过程管控严格,

    那么总能为国家选拔出大量符合要求的人才。

    “我的年纪已经大了,总要为后人留下些什么。”

    看着忙于编书的各国学者,

    皇帝乾刚独断,在阁楼中定下了宋国的选才之制。

    当然,

    具体细节,还是需要与朝臣商议的。

    好在宋国建立至今,才过了二代。

    皇帝自己,也曾追随父亲南征北战,加之监国数次,本就具有不低的威望。

    他的话,还是很有分量的。

    即便开国的功臣之中,已经有了为子孙谋求长久富贵的人,

    却也不至于在这生机勃发的年代,将自己的私欲,凌驾到整个国家上。

    而在宋国将修书与定制这两件大事并举同行之时,

    汉朝的学者也在为西海数百年积攒下的智慧发出感慨。

    即使再愚钝,

    他们也能通过那些省力方便的器物上,推测出其对人间诸多事物的重要影响。

    而细细想来,

    诸夏能够稳坐凌驾于四方蛮夷之上位置,不就是因为那锋利的刀剑、坚固的镰犁吗?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

    在耕与战。

    若只侧重一方,就犹如只用一条腿走路的人一样,迟早要摔倒在地,磕碰出伤口,流淌出鲜血来。

    大汉的学者们因此在西海学习起来,希望能将这里好用的东西,引进到中原,以缓和灾祸带来的伤痛。

    其他地方来的学者,自然也是这样。

    “如此,再过几十年,‘天子’的称号,就可以挪到我西海帝王头上了!”

    见证这般“万国来朝”的景象,

    赵裕和嬴辟疆这对前后辈,不免抚须含笑。

    汉帝们没空阻止前者对未来的美好幻想,只忧虑着中原新爆发的各种灾祸。

    “谶纬还是有用的!”

    怀抱着深切的烦恼,光武帝抱着手说:

    “永和这个年号,也算得上一种反方向的‘谶语’了吧!”

    先前“阳嘉”的时候,天下即便有些动荡,却也大体承平,并有所发展。

    怎么永和才开始三年,

    外患频发,连带着内忧也兴起了呢?

    “这个年号不吉利,以后还是不要再用了!”

    其他国家的死鬼颇有同感,纷纷想办法托梦,交代在域外建立了一番基业,成为一方王侯的子孙,避开这个“诅咒”。

    “所以我们要奉宋国为正朔,向之称臣吗?”

    泰西,

    正请来高德道长占卜,询问自己作为受封诸侯,刘氏楚王,究竟该奉哪个皇帝,用哪个年号的现任楚君,摩挲着下巴,对着占卜出来的结果说道。

    “可我家宗庙,是受到中原天子的册封,才得以建立的。”

    “如今受其恩泽少了,联络也不多,便为求人口财富的资助,转向朝拜西海的宋国,是不是有些失礼了?”

    道长直接问他道,“中原远还是西海远?”

    “那当然是中原远一些。”

    “泰西的诸夏种子,从中原来还是西海来?”

    “那当然是从西海来。”

    “大王觉得大军进发,谁更能打到你呢?”

    “……罗马!”

    “那大王要向罗马称臣,引进那里的人口吗?”

    楚王赶紧摆着手说,“那我还是向宋国低头吧。”

    “反正不是嬴秦就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