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二十五章 三离洛阳  晋庭汉裔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一百二十五章 三离洛阳 (第1/3页)

    接下来的三日,在刘恂、费秀等长辈的安排下,安乐公府也开始准备搬迁。一小批人将随刘羡前往关西,其余人则随朝廷迁往许昌。

    这是刘恂的意愿。虽然刘羡原本主张,让全族人都随之西走,可从眼下的政治环境来看,举族搬迁的条件并不成熟。主要是因为刘羡尚未与晋室公开决裂,而是奉天子诏书西行。若违背朝廷的制度搬迁,势必会令他陷入不利的舆论境地。故而刘恂主张说,让各旁支分别从家里选出一两名男丁随行,其余人则收拾家中细软,随朝廷而动。

    这无疑是个困难的决定。安乐公府上下,除了刘羡以外,其余族人们多是在朝廷挂个闲职,干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而已。虽说在旁人眼中不重要,但对当事人而言,却也无忧无虑,家庭美满。可如今刘羡这一个决定做下来,几乎拆散了族中的每一个家庭。一时间,许多族人都无法接受。

    但刘恂的意见非常坚决,他第一次显现出了家主的担当,在族人面前说道:

    “大家不知这是一个乱世吗?难道乱世会容许人们拥有所谓的幸福吗?在这个乱世中,想要活着,就已经要竭尽全力了,更多的东西,都要看上苍的怜悯。我们身为男子,不能奢求这种怜悯,只能坚定不移地往前走,直到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老安乐公一生中说过许多教训人的话,这大概是最有道理的一段,族人们皆无言以对。说到底,他们此前的这些安稳,本也是司马炎施舍给他们的,而到了如今,司马氏连自身都难以保全,又何况是他们呢?族人还是理解了这一点,然后怀着悲哀的心情,坦然接受了这一现实。

    于是三日后,族中选出了包括刘玄、刘恪、刘镇、刘贺、刘寿等人在内的十五名族人随行。其中年纪最大的,是刘羡的堂兄刘玄,不过三十五岁。年纪最小的,则是刘羡的庶弟刘康,刚元服不到两个月。他们都是族中的栋梁与希望,若是复国成功,他们也将是大汉不可或缺的宗室。

    一行人就此与家乡告别,临别之际,族人们都出来送行。这时,道路两侧的杏花都开了,春风吹过,花瓣簌簌而落,就好似下了一场粉雪。

    亲人们依依不舍地与他们告别,一想到以后不知道何时会再见面,许多人便开始哭泣。尤其是夫妻之间,母子之间,更是千叮咛万嘱咐,惟恐游子们在外受了委屈。

    这里面当然不包括刘羡。十来年的南征北战,使他见多了别离与伤痛,深知此刻需要表现的是坚韧,而并非流露出软弱之态。

    于是在向刘恂与费秀等人叩首行礼后,作为新一任的安乐公,他安抚着众人的情绪,并对出来送行的族人们郑重承诺道:“请诸位放心,我会尽我所能,将他们保护周全。”

    就这样,在刘恂、费秀等人的注视之下,刘羡一行人离开了东坞。兄弟们频频回首,眼见道路两畔的柳枝成纱,渐渐将回家的道路遮断,直至彻底遁入烟雨薄幕之中。

    “人生如梦啊!”但当一行人即将接近官道时,刘玄这么感慨着,向刘羡抱怨人生的艰辛与虚无,毕竟在短短几日之内,他就要将过去的一切割舍,而开始一段未知的旅程,且不知何时能够回来。

    “接下来的也是梦境。”刘羡如此回答道:“真正困难的部分还没有开始呢!”

    族人们多似懂非懂,平日的他们为刘羡保护得太好了,时至今日,尚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困难。哪怕道理看得再多,传闻听得再多,这就隔了一层,也不会有真正切身的感受。

    但他们很快就会懂的,乱世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事实上,上了官道以后,族人们立马就大受震撼:数不胜数的难民正在官道上前行,他们扶老携幼,衣衫破烂,人头起起伏伏间,多带着一张饥饿的脸,就好像秋天的蝗虫般密密麻麻地走过。虚浮的脚步中,许多人都饿得不想说话,这使得道路上非常安静,就好像在百鬼夜行。

    刘羡询问维护秩序的士卒可知,这已经是第三批被迁出的洛阳难民了,从定下和约至今,大约已经有十万人踏上了离乡之路。而再过五日,朝廷大概也要启程东迁了。

    这就是乱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