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祭祀与传承 (第1/3页)
阳平关一破,进入汉中的大门就此打开,刘羡大军顿如水银泻地般闯入汉中郡内。
此时天空云层密布,空气阴沉凝重,北风呼啸,犹如恶鬼在进行着摄人魂魄的尝试,以致于风中有股子无法沉淀的尘埃味道。但这无法影响刘羡大军的士气,到如今,大家看着眼前的汉中山水,哪怕有狂风割面,每个人都心情晴朗,好似沐浴在春风中一般愉悦。
“这一路奔行三千余里,颠沛了快四个月,终于到了一个真正的安家之处了!”
许多士卒都这么说。对于他们来说,打仗厮杀并不难,远距离行军也不难,但不知道自己的根基在何处,像流寇一样居无定所,才是真正的艰难。毕竟人总要有个念想,那个念想就是家。没有家的人,是提心吊胆的。他们会害怕,死亡后成为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那多可怕啊!而现在,他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而对于将领们来说,他们更加明白进入汉中的意义。此前在河东,他们夹在天下最强大的两股势力之间。无论如何小心,也难以做到独立发展,往东发展则受西干涉,往西发展则受东压制。如今成功进入汉中,意味着顺利跳出了两者的包夹。只要能站稳脚跟,就大有用武之地,哪怕不能一统天下,最起码也能割据自守,独成一国,不再有随时覆灭的危险了。
故而诸将多对刘羡进行道贺,刘羡也感到高兴,他对众人勉励道:“来日方长,这不过是一个开始罢了。”
不过哪怕刘羡自己这样说,他也难以保持一颗平常心。策马在汉中的大地上,刘羡总有一种别样的感受,他忍不住地回想起往事,儿时与陈寿在一起念书时,老师一面修史,一面跟自己讲述汉末的种种故事,那些故事就好像从幻想中走了出来,化作眼前这些坚实的土地。
虽然从来没有来过这里,但不需要介绍,刘羡对汉中的名胜古迹,就已可以如数家珍了。
出阳平关向东五里,便是马超墓,而在此向东南十余里,便是沔阳武侯祠之所在。沔阳武侯祠。虽说巴蜀有无数民间私立的武侯祠,但这里的武侯祠,是由祖父刘禅下诏亲自设立,也就是惟一一所蜀汉官方认定的武侯祠。因为这里也是武侯诸葛亮的墓地所在。
而既然到了这里,那刘羡就不能不去全去祭奠一番了。
他先是在阳平关稍作休整,等待后续流民与军队的跟进。与此同时,李矩率军直驱沔阳,准备先攻略这座城池,作为拿下汉中的起始点。
根据魏浚所言,因受了陈仓之战战败的影响,梁州军损失极大,汉中郡内的防御也变得薄弱,在除去阳平关之外,仅有郡治南郑留有守军万人,汉中其余几个县城的守军,都是聊胜于无,皆不过数百人而已。果然,李矩率军一到沔阳城下,沔阳令未做任何抵抗,当即献城投降。
刘羡随即进入沔阳,入城之后,他扫视四周,指着城东的土地,颇为感慨地对李盛道:“我老师和我说过,当年我曾祖就是在这里祭天,立为汉中王的。”
人们抬眼望去,当年刘备称王的祭坛,早就已经不见了踪影。人们所能看见的,只有一片齐整的田地,田埂上的粟米已经收割完了,还没有种上什么新的东西,只剩下一垛垛捆扎好的秸秆,麻雀们在秸秆垛上栖息着,吱吱喳喳地叫着。
八十五年的岁月,在汉中大地上,就好像是一场梦,哪怕是沔阳最老的老人,也不曾见过这个场景。但人们还是能恍惚看见,有一群人在这里登坛祭天,发出爽朗的笑声。
有人问刘羡说,要不要在这里立一块石碑,以作纪念,刘羡笑着婉拒了,他说道:“没有必要,只要人心里记得,就是最好的纪念。”
他本来也不是靠什么所谓的石碑,才对汉中有所向往的。
三日后,随着武兴的移民们也陆陆续续进入阳平关,刘羡开始正式地祭祀。
随行的人员中,自然有许多是河东的老人。他们进入汉中后,得知这个消息,很多人都激动得无以复加,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