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39章 如今的汉室江山,半属刘氏,半属李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439章 如今的汉室江山,半属刘氏,半属李 (第3/3页)

丝恳求。

    李翊终于转过身来,目光如刀:

    “老夫不喜欢教成年人做事。”

    “可您常常教太子做事。”

    刘理不服,正色说道:

    “他比我还要年长几岁,难道太子不是成年人吗?”

    “阿斗是太子,是东宫之主,未来的储君。”

    李翊语气平淡,“老夫自然要教他明事理。”

    “只有他明事理了,将来他才能做一个好皇帝。”

    “这既是对汉室负责,也是对江山社稷负责。”

    刘理跪倒在地:

    “我与太子都是您的内侄。”

    “如果姨父愿意教导小侄两句,小侄一定铭记于心。”

    园中一时寂静,只有寒风吹过枯枝的声音。

    李翊凝视着跪在面前的年轻人,沉吟良久。

    “……做好你该做的事。”

    李翊终于开口,每个字都清晰无比。

    “不关你的事不要做,也不要问。”

    说完,他不再停留,转身向府外走去。

    黑色的貂裘在寒风中扬起,很快消失在回廊尽头。

    刘理跪在冰冷的石板上,久久没有起身。

    姨父的话在他心中回荡,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意。

    什么是该做的事?什么又是不该问的事?

    他甚至不清楚。

    李翊方才那番话,究竟是教导自己的话。

    还是单纯在回复自己?

    亦或者,两者都是?

    他想起二哥在成都的所作所为,想起父皇病榻上的忧虑,忽然明白了什么。

    一股寒意从心底升起,比这乍暖还寒的寒风还要刺骨。

    “三殿下,地上凉,快请起吧。”

    袁莹不知何时来到他身边,柔声劝道。

    刘理借着姨母的搀扶站起身来,勉强笑道:

    “多谢姨母关心。”

    袁莹为他拂去膝上的尘土,轻声道:

    “你姨父说话向来如此,你别往心里去。”

    “姨父教诲的是。”

    刘理低声道,“只是……小侄愚钝,不能完全领会。”

    袁莹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

    “理儿,你是个聪明孩子。”

    “现在朝中局势复杂,你安心侍奉陛下便是,其他的……不要多想。”

    刘理心中一震,抬头看向姨母。

    袁莹的眼中满是关切,还有一丝难以察觉的忧虑。

    “多谢姨母指点。”

    刘理躬身行礼,“小侄告退了。”

    走出相府时,天空又开始飘雪。

    刘理没有立即上轿,而是站在雪中,望着皇宫的方向出神。

    父皇召见姨父所为何事?

    是为了二哥在成都的骄纵,还是为了其他?

    姨父那番话又是什么意思?

    一个个问题在他心中盘旋。

    他知道,太子阿斗虽无大才,却是嫡长子,又有姨父李翊支持。

    其位置是非常稳的。

    刘理自入京以来,他除了侍奉刘备以外。

    其实一直在结交京中权贵。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只要出让一定的利益,总会有人押注自己的。

    因为没有人可以兼顾所有人的利益。

    现在就看有没有人,愿意提前买股,赌刘理这家上市公司将来能够上市。

    这样一来,等将来公司上市,大家也能跟着分红红利。

    但令刘理感到意外的是,

    虽然京中有不少人,不满意目前朝中的格局,选择了押注自己。

    但大部分朝臣,都是坚定不移的太子党。

    实话实说,这样的格局,的确令刘理出乎意料。

    李翊作为朝中最有权势的人物,他站太子。

    会带动一帮人跟着站队太子,这一点刘理心里明白。

    开国四公之一的张飞,与刘禅是姻亲。

    将来刘禅登基,张飞就是国丈。

    他站太子,这一点刘理也理解。

    但朝中许多与刘禅没有什么利益纠葛的人,居然也选择站队太子。

    这令刘理大感不解。

    毕竟人们总是要选择利益的。

    如果说当前的储君,在未来不能满足他们。

    他们肯定会投你的股。

    但大部分权贵都支持刘禅。

    这确实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这也令刘理困惑了很久。

    后来,还是陈泰的一句话,点醒了刘理。

    那就是,李翊为什么要支持刘禅?

    天下人普遍认为,李翊是千古第一智。

    所以人们只需要根据他的思维方式来,就知道他的行为逻辑了。

    经过分析,

    得出了两点结论。

    第一,李翊求稳,他要保证嫡长子的继承顺序。

    以防止将来连续上演夺嫡之争。

    第二,可能是更重要的一点。

    刘禅宅心仁厚,对李翊敬若神明。

    几乎敢大胆放权给李翊。

    这对于李翊这样一个掌控欲极强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也是李翊希望看到的。

    这样一来,就好理解京中其他权贵为什么会选择刘禅了。

    就是因为刘禅太过宅心仁厚,没有那么多心眼子。

    那大家都选择扶他上位。

    这样将来,自己犯了错也有回旋余地,每日上朝也不用提心吊胆。

    再说直白点,

    大家就是觉得刘禅相对来说,更好控制。

    要是换一个太有主见如刘理之辈的君主上来,大家的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

    想明白这其中关节之后,

    刘理便转换策略,潜心侍奉在父亲身边。

    同时向京中权贵们示弱,收敛自己的锋芒。

    希望那些大股东们,能够看到自己潜力的一面。

    如今父皇病重,这场储位之争已经悄然开始。

    而他,一个不起眼的三皇子,又该何去何从呢?

    “殿下,雪大了,请上轿吧。”

    侍卫轻声提醒。

    刘理叹了口气,正要上轿。

    忽然看见一队骑兵疾驰而来,在相府门前停下。

    为首的是个年轻将领,翻身下马时斗篷扬起,露出里面的戎装。

    “末将奉二殿下之命,有紧急军报呈送相爷!”

    那将领高声说道,手中捧着一个密封的铜管。

    刘理心中一动,上前问道:

    “二哥在成都可好?”

    那将领认出是三皇子,连忙行礼:

    “回殿下,二殿下安好。”

    “只是……”

    他犹豫了一下,“成都刚平定,事务繁杂,二殿下暂时不能回朝觐见。”

    刘理点了点头,没有多问。

    他看着那将领匆匆进入相府,心中的不安越发强烈。

    回到宫中,刘理没有立即去父皇的寝宫,而是先去了偏殿。

    这里是他平日读书的地方,墙上挂着一幅大汉疆域图。

    他的目光落在益州的位置,那里刚刚被涂成了代表齐汉的红色。

    “二哥……”

    他轻声自语,脑海中浮现出刘永英姿勃发的面容。

    小时候,二哥常常带着他骑马射箭,教他兵法武艺。

    可自封了藩王之后,二哥性情便变得越发急躁。

    “殿下,”一个宦官匆匆进来,“陛下宣您过去。”

    刘理整理了一下衣冠,快步向寝宫走去。

    来到宫门外,他看见李翊正好从里面出来。

    二人对视一眼,李翊微微颔首,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进入寝宫,刘备已经坐起身来,面色比之前红润了些,眼中也有了神采。

    “理儿,过来。”刘备招手示意。

    刘理跪在榻前:

    “父皇召儿臣有何吩咐?”

    刘备凝视着他,良久才道:

    “你姨父刚才与朕商议,决定派你去益州犒军。”

    刘理心中一惊,抬头看向父皇。

    犒军本是美差,可在这个敏感的时刻,这个任命显然别有深意。

    “儿臣……恐怕难当此任。”

    刘理谨慎地回答。

    刘备微微一笑:

    “你年纪不小了,该为朝廷分忧了。”

    “永儿在成都立下大功,你去代朕犒赏三军,也是理所应当。”

    刘理心中忐忑,却不敢违抗:

    “儿臣遵旨。”

    “去吧,三日后动身。”

    刘备挥挥手,又补充道,“记住,你是代表朕去的。”

    这句话说得意味深长。

    刘理叩首告退,心中乱成一团。

    走出寝宫,他看见太子阿斗站在廊下,似乎是在等他。

    阿斗比他年长几岁,容貌敦厚,性子温和。

    与英武的刘永截然不同。

    “三弟,”

    阿斗上前拉住他的手,“听说你要去益州?”

    刘理点头:

    “奉父皇之命,前去犒军。”

    阿斗叹了口气:

    “二弟在成都……可还安好?”

    “听说一切都好。”

    刘理谨慎地回答。

    阿斗左右看看,压低声音:

    “三弟,此去益州,万事小心。”

    “二弟性子急,你……不要与他冲突。”

    刘理心中五味杂陈。

    大哥虽然贵为太子,却从未以势压人,对兄弟们一向友爱。

    “多谢大哥关心,小弟记住了。”

    阿斗拍拍他的肩膀,欲言又止,最终只是叹了口气,转身离去。

    回到自己的寝殿,刘理屏退左右,独自思考。

    父皇为何突然派他去益州?是真的只是犒军,还是另有目的?

    姨父李翊在这其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他想起李翊的那句话:

    “做好你该做的事,不关你的事不要做,不要问。”

    也许,此去益州,他只需要做好犒军的工作。

    其他的什么都不该问,什么都不该管。

    可现实真的有那么容易吗?

    刘理对此去前路,感到十分迷茫。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