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17章 1975年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517章 1975年 (第3/3页)

,陈文杰分析的很准。

    陈光良说道:“总之,我们这一波的盈利,很大一部分会投资到商业地产上;同时,后续考虑在伦敦和加拿大购入酒店资产。当然这些都不要急,我心中有数。”

    陈文杰马上说道:“好的,父亲。”

    他并没有觉得父亲既然您退休了,能不能让我做主一些;在他的性格中,稳健是最大的原则,有父亲在就是稳健。

    至于父亲不在?

    陈文杰根本没有想过,他感觉自己活不过父亲,因为他现在和父亲走在马路上,长相很容易被人误会是‘兄弟’。

    环球集团的办公室。

    陈光良看着手中的资料,这是去年环球集团投资东京、纽约的物业资料。

    一座曼哈顿的写字楼、三座东京商业大厦/商业地盘(含一幢银座物业),总共4座物业。但是对于环球集团的现金流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在1973年底时,环球集团的现金流就已经达到3.5亿美金;1974年,环球集团盈利突破2.5亿美金,积累下来便是足足6亿美金的现金流。

    无负债,纯利润。

    购买五座海外物业,代价并不高,总计才花了1.5亿美金。

    “拿出一亿美金分红,老二你分走1500万美金。你们有什么打算?”

    陈光聪闻言,毫不犹豫的说道:“我们也没有太大的投资野心,毕竟有环球航运的股份,几辈人都不愁,所以这些钱,购置一些物业算了。”

    陈光良笑道:“这倒是。环球集团发展到今天,你们持有的股权,确实够了,没有必要再去创业。文博的儿子,有能力想经商的,就送到环球集团就对了。自己创业也行,家大业大,总归亏不完。”

    如今的环球集团,总价值二十多亿美金,持股15%,价值也是三四亿美金;更重要的是,其产业已经多元化发展,几代人传承下去,只要地球不毁灭,不重建秩序,这个家族就很难破产。

    接着,陈光良询问道:“日本证券投资情况如何?”

    环球集团手中如此的现金,哪怕是以后每年分红1个亿美金,也是非常非常充足的。所以,为了不让资金限制,自然需要大肆投资。

    陈文铭马上说道:“已经买入6500万美金的日本证券,预计2月底完成8000万美金的既定目标。”

    陈光良点点头,他计算了一下,现在每年的航运盈利都会在2亿美金左右,至1979年正常航运盈利就10亿美金了。

    将来收购九龙仓,根本花费不了多少钱,差不多也就6亿美金左右。

    “继续投资日本和美国的物业吧,像是大阪、洛杉矶也可以考虑,确定投资前,将目标资料给我审核。”

    “好的”

    作为家族的首脑,陈光良需要调配每一房每一脉的投资方向。

    当然抄底物业,并不代表环球集团将重点发展物业,更多是起到一种‘保值升值’定海神针的作用。

    稍后。

    陈文铭汇报一件事,他高兴的说道:“自从中东石油恢复正常后,日本有意大肆储备石油,所以我们的那些油船就算到期,他们也愿意继续签署长约,价格也还算不错。”

    目前,环球航运拥有55艘VLCC,总吨位就已经达到1300多万吨;另外货柜箱的总吨位,大概在260多万吨,剩下的200万吨是非VLCC油船及散装船。

    陈光良说道:“就租吧!总之合约尽量不要签到80年代,最迟不能超过1980年底。”

    “是”

    80年代的航运寒冰期,是从80年代开始,1983开始很严重,1985年为最低谷。环球航运的1800万吨,减少一半是陈光良的预期目标,800~1000万吨的船队,且没有负债,就拥有抗风险能力,且还能维持客户关系。

    长实集团、环球集团的业务,实际上很好规划,毕竟地产和航运都是周期性产业。陈光良不像其他企业家,需要做很多市场调研,从各国政府那里打听到各种信息,再结合情况,制定策略。

    而他,只需要按照前世的周期去布置,便没有问题。就算有误差,损失一点也不会伤筋动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