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调防命令,这路还是偏了啊 (第2/3页)
道。
他倒是想多帮忙,帮家里适应,多留在父母身边一段时间。
可重担在肩,很多事情,不是他能够决定的啊。
午饭结束后。
县里的领导并没有久留,刘华文临走之前,也拉着陈爸陈妈,叮嘱了去大城市生活需要注意的方面。
同时,也提了下把玉米该处理就赶紧处理,趁着都在家,收拾利索,有什么需要的就跟县里讲。
这下。
闲来无事的村民,都知道老陈家要举家搬迁到大城市生活。
着实引起很多人羡慕。
连连称赞他们老陈家养了一个好儿子,当兵,就是有出息之类的话。
这些夸赞,陈默回来也不过才一天,耳朵就差不多听出了老茧,连笑容都像是胶水粘起来似的。
不过,也有好处。
等领导离开,村子里看热闹的人慢慢散场,陈学军终于下定决心,跟着大儿子去晋阳生活。
下午。
陈默,陈锋,就连小陈静,都围在大簸箕跟前,用手扣玉米粒。
陈学军则是把一些干净的玉米,拉到镇上打一些玉米面,分成很多小布袋,一家一家送给这些年,经常邀他做工的人家。
虽说给人家做木工,领了工钱还管饭,不欠什么。
可陈学军是个厚道人,不管怎么说,家里前几年开支,养孩子,都是靠着这些人家信任,愿意给活干,才能熬过来。
做人不能没了良心啊。
至于像是四爷家那种,以前陈默想当兵,还帮忙跑腿,准备礼物,平时也没少给他们家介绍活的。
陈学军不光送玉米面,连带着会下蛋的老母鸡,还有一些点心,罐头,都要送去一点。
陈默只是看着,偶尔帮忙,并没有阻止。
他知道自己老爹的性子,这突然要去大城市,送东西不光是还人情,感谢,主要是这心里不平静。
需要干点事才能安静下来。
陈学军是老实人不假,但为人并不迂腐,帮过他们家的,就差拿着花名册一家家的送。
没帮过的,就比如陈默的二叔,大姑他们家,自从成家后基本没来往。
甚至二叔前几年还忽悠自家人,要借钱出去开厂,最后没借给他们反倒差点翻脸成仇人的类型。
陈学军是一粒粮食都不给。
接下来几天,日子渐渐平淡下来,小妹和陈锋都去学校上学了,陈默也换了便装,偶尔有亲戚,或者本家的叔伯之类的上门。
有些真是来帮忙收拾玉米,收拾屋子之类的,家里人都挺大方,走的时候该让带走点东西就带走。
有些纯粹是想着占便宜。
想着他们一家子都要去大城市生活,想搬点桌子,椅子,或者把下蛋的母鸡弄走。
陈学军连门都不开,偶尔没注意走到院子里,陈爸也是冷言冷语,一副不搭理人的样子。
总之。
琐事很多,但陪在父母身边,天天去接送妹妹放学,陈默觉得日子挺舒坦。
至于父亲对待不同人的态度,陈默都没打算插手,更没打算劝阻。
父亲的身子骨不好,只能打打零工赚钱,赚口粮,家里缺乏劳动力,很多地里活都是母亲在干。
这些年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亲近人的白眼,数都数不清。
区别对待,那也在情理之中。
只是最近几天,突然闲下来,陈默自己也很不适应,基本就是每隔一天,就跑到镇上邮局给营里打电话,问问情况。
晋阳太山士官学院还是老样子,据程东所说,最近七八天,每天都有其他军区的人过来学习。
询问营长的人也有不少。
但都被拦在营区门岗外面,级别比较高点的,比如上校,大校之类的过去,没办法强拦,那就拉着部队出去训练。
反正就一条,不给任何人太多机会,去跟营里的战士和干部沟通。
唯一值得关注的,只有两件事。
第一,士官学院里,作训部的人基本都撤离了,校长由军区总指挥担任,政委还是由军区政委担任。
学院里教学的石城陆院教员,还有部队里面一些老士官都没换,不过据说是大军区正在协商。
针对士官学院日后招收学员,课程分类,以及毕业证书的事,提上议程。
毕竟,以后教学,不可能效仿蓝军营这种规模,边学边训。
不是所有指挥官,都能像陈默一样,可以在短时间内拉起一支又一支具备战斗力的蓝军营。
对于这一点。
陈默还是挺赞同,他以前就考虑过类似的问题,不过,很多事情并不是他能左右,比如后勤的联勤机制,士官学院的证书之类。
就算他有想法,也改变不了什么。
改革和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需要大量的时间沉淀,所有好的想法和试点,只能在营里去推行。
第二件事,也是最让陈默意外的事情。
那就是装甲七旅的旅长换了,原先的参谋长冯云迁升任旅长,这点倒是没什么。
冯参谋长本来资历就不低,在装七旅也呆了多年,正团升副师,没什么可意外。
只是让陈默没想到的是,装七旅原来的旅长魏晋安,被调到晋阳军部司令部担任副参谋长。
陈默作为当初示范营的营长,晋阳军区溜达的常客,他当然知道副参谋长临近转业。
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