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五十七章 选秀风波  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三百五十七章 选秀风波 (第1/3页)

    …

    东京汴梁城皇城中,十里长亭连营,三四万妙龄女子自大宋各州府汇聚而来,如春日漫山遍野的桃花,骤然绽在宣德楼前面的广场上,乱哄哄黑压压的一片。

    经过赵俣同意,由蔡京亲自主持,户部先明确此次秀女参选范围。

    具体就是,汉籍达官贵胄、士绅望族女子,年纪十岁到二十岁,无残疾、无婚嫁记录,处女,由各地方官员统计名册,逐级上报至户部。

    此环节先排除不符合身份、年龄的女子,确保根正苗红。

    ——后来,为避免其他少数民族的人有怨言,赵俣君臣商量了一下,又给了其他各少数民族贵族一共一千个名额。

    朝廷规定,凡是京外参选女子,由户部统一安排交通、食宿,在选秀前集中抵京,与京师女子一同到宣德门前集合。

    各州府的护送官手持黄册,按路府依次点卯,名册翻过的簌簌声里,江南女子的吴侬软语、蜀地少女的清脆嗓音、中原姑娘的爽朗应答以及各异的少数民族的语言交织在一起。

    她们大多都压着几分怯意,身着彩色罗衫,只有一小部分,身着浆洗得发白的细布襦裙。

    仔细一看,就不难看出,她们眼神里无不藏着对皇宫的茫然与期许。

    晨光初现时,少女们按高矮排成数十列长队。

    待到午时,钦天监官员捧着罗盘来到阵前,选定“东南巽位”为起选点。

    随着一声铜锣响,第一组五十名少女迈着细碎的步子上前。

    她们每人持“绿头牌”(写有姓名、年龄、族籍、家世的木牌),等待入宫。

    少女按批次进入皇宫,由赵俣、孟相、刘清菁、郑显肃、王懿肃、郭婷、张纯、李琳等逐一审阅。审阅时仅看容貌、身段、言行,若被看中则留下绿头牌(“留牌子”),未看中则“撂牌子”,直接遣返回家,可自行婚嫁。

    “留牌子”的少女需再次入宫,接受更细致的考察,包括才艺(如针线、礼仪)、家世背景核查,少数民族的还要测试汉语。此环节会进一步筛选,淘汰不符合要求者。

    朱琏、朱璇、朱凤英三姐妹凭借着优秀的相貌、才艺轻轻松松就进入了复选。

    复选通过者,根据赵俣的心意分为两类:一类直接纳入后宫,成为赵俣的女人;另一类则指婚给皇子宗亲。未被选中留用的,仍会“撂牌子”,允许出宫婚嫁。

    整个流程核心就是“择优选拔、服务皇室”,既保证后宫和宗室婚配的优良血统,也通过家世筛选巩固赵氏的统治,别看选秀事不大,但这可是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经过层层选拔,三四万个秀女,最后只剩下四千多汉家少女、一千少数民族少女。

    一千少数民族少女直接进入赵俣后宫自不用多说。

    只说,赵俣最后亲自在那四千多汉家少女中挑出来了三千,充入自己的后宫,剩下的一千多,则用来指婚给自己的一众儿子,也包括赵佖、赵佶、赵似、赵偲的儿子。

    也正是因为如此,赵俣的几个调皮捣蛋的儿子和赵偲的次子赵有忠,爬上太学的钟楼,拿出千里镜,偷偷地去看选秀的过程。

    老实说,对于青春期的半大小子来说,这很正常。

    青春期少年体内激素水平剧烈变化,会自然萌发对异性的好奇——这种好奇并非成熟的情感,更多是对不同性别的外形、言行乃至生活状态的探索欲。

    选秀场合汇聚了大量同龄或稍长或稍小的少女,且场景特殊(与皇室、宫廷相关),恰好成为这种探索欲的具象载体。他们通过千里镜观察,本质是想满足“异性究竟是什么样的”、“这些女孩和身边人有什么不同”的懵懂疑问,就像会好奇翻看课外书里的未知内容一样,是生理发育带来的本能探索。

    还有,青春期少年正处于摆脱成人约束、建立自我认知的阶段,对不能做的事会天然生出一种挑战欲。

    “选秀是皇室大事,私下偷看是不被允许的”——这种“禁忌感”反而会激发他们的兴趣。

    爬上钟楼、用千里镜观察选秀的行为,更像一场小冒险:既能通过成功避开约束获得成就感,也能在同伴间(如兄弟、堂兄弟)证明自己有胆量、不胆小,本质是通过打破小规则,试探自我边界、寻求同伴认可,是青春期自我认同构建的一种幼稚却正常的方式。

    选秀又关联着皇帝、皇室婚配等远离日常的特殊场景,对生活圈子相对固定的少年来说,这种场景本身就充满吸引力。他们观察的不仅是少女,更是对“皇宫里的事”、“皇室的生活”的向往与代入——想象自己未来是否也会经历类似场景,或是单纯对非日常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