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泰顺明鉴,景宁考较 (第3/3页)
雅。
景宁帝正临窗而坐,身着常服,手持一卷古书,闻得动静,方抬起头来,见是泰顺帝携袁易前来,脸上露出温和笑意。
泰顺帝与袁易忙上前行大礼请安。
景宁帝放下书卷,笑道:“起来罢。今日倒是一同来了。”
得知了袁易今日入园的来意后,景宁帝忽然问泰顺帝:“朕记得,皇帝予此子取名‘易’,可是取自《周易》之‘易’字?”
他手中方才所阅,正是一卷宋版《周易》。
泰顺帝回道:“父皇记得正是。儿臣正是取自《周易》之‘易’,寓含变易、不易、简易之理,望其能通晓天地之道,明达人事之理。”又补充道,“袁易于《周易》倒也用心读了,曾能背诵全篇。”
景宁帝颔首,显出颇感兴趣之色,对袁易笑道:“于《周易》能背诵全篇,已属难得。然则《周易》之道,贵在灵活运用,洞察几微。今日既遇此道,朕便考你一考,你可愿意?”
袁易神色恭谨,垂首道:“能得皇祖父垂询考较,乃孙臣莫大荣幸。孙臣学识浅陋,若有错漏之处,万望皇祖父与父皇训示。”
一旁泰顺帝亦含笑,他素喜《周易》,于此道钻研颇深,此刻倒想看看袁易究竟领会几分,便颇有兴致地听着。
景宁帝略一沉吟,问道:“《系辞上传》有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此言天地自然之位。然则,于人之修身,此语当作何解?何以定己之位,明己之分?”
此问由天地尊卑引申至个人修身立命,颇具深意。
袁易凝神思索了一会儿,便从容奏对:“回皇祖父。孙臣愚见,此语启示世人,当知天地有常,尊卑有序。于人而言,便当明察自身所处之位,恪守本分。如为君者当仁,为臣者当忠,为子者当孝。知其位,守其分,不僭越,不退缩,如此则身心安宁,德行可立。正如《易》之所言‘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守其卑位,亦可修其尊德。”
景宁帝听罢,笑着颔首,看向泰顺帝。泰顺帝亦面露赞赏之色,显然对袁易此答赞许。
此答既紧扣经文,又阐发其修身之义,且落脚于德行,正合儒家正道。
景宁帝兴致更高,又出一题,此次更涉宏大:“《革卦·彖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此论变革之道。然则,治国平天下,当如何把握这‘革’之时与‘不革’之常?如何方能谓之‘顺天应人’?”
此问直指治国核心,关乎变革与守成的平衡,极为考验见识与智慧。
袁易心知此问分量,沉思片刻,方谨慎答道:“孙臣冒昧奏对。孙臣以为,‘革’之为义,非为变而变,乃因时制宜也。犹如四时运行,非天地有意变革,乃气机流转之必然。治国亦然,当察天道之变,观人心之向。法度若历时已久,弊病丛生,悖离天道民心,则当勇于鼎革,除旧布新,此即‘顺乎天而应乎人’,如汤武之革命。然‘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亦非谓常法可废。日常治国,尤重‘不易’之理,当持守仁政根本,敬天爱民,此乃万古不易之常经。故‘革’与‘不革’,皆需揆诸天理,验于人心,顺势而为,而非妄动。总以‘崇德广业’,天下安宁为要。”
这一番奏对,既阐发《易》理,又融合治国之道,指出变革需顺应时势与民心,守成需秉持仁政根本,见解颇为透彻。
景宁帝听毕,不禁笑道:“好,好!非徒记诵,确有所悟,能发其微,更能务其本!皇帝,此子于《易》,颇有些心得矣。”
泰顺帝见景宁帝龙心大悦,袁易对答如此得体,心中亦是欣慰,躬身道:“父皇过奖了。他还年轻,需学之处尚多。”言虽如此,其欣慰之情已溢于言表。
袁易忙跪下行礼:“孙臣浅见,妄议大道,实是班门弄斧。蒙皇祖父不弃,谆谆垂训,孙臣感激不尽,定当潜心研读,以求精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