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2章 二圣大赞,袁易储君?  红楼帝业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272章 二圣大赞,袁易储君? (第2/3页)

逊,尤其是最后那番“浅见”、“妄议”、“班门弄斧”的自谦之词,说得诚恳真切。

    这般表现,落在景宁帝这等识人无数的一代雄主眼中,岂是寻常?

    这已非仅仅是一个聪慧好学皇孙的才识展现,其沉稳的气度、辩证的思维、仁德的底色、担当的魄力,隐隐然竟已透出……储君之资!

    “储君之资……”

    景宁帝于心中默默咀嚼着这四个字。

    遴选社稷继承人,学识固然要紧,然心性、格局、智慧乃至仁德,更为重中之重。

    今日袁易于这临时考较中所展露的一切,竟与此标准若合符节。

    景宁帝仿佛看到了一株已然茁壮、枝干挺拔、根基深厚的嘉木,假以时日,能亭亭如盖,荫庇苍生!

    想到此处,景宁帝心中不禁涌起一阵难得的激赏与喜悦,手中的青玉茶盅竟微微一颤,盏中清碧的茶汤连同舒卷的茶叶随之轻轻荡漾起来。

    他心内不由暗叹:“此子……真乃天纵奇材!就朕目下所观,其才其德其识,竟已堪当大任……”

    然而,这念头方才升起,另一重冰冷的现实便如寒潮般骤然袭来,将喜悦悄然浸没。

    景宁帝的目光黯淡了几分,心中喟叹:“可惜,可惜啊!此子终究是流落民间多年,新近方才归宗。皇子自民间寻回,已是旷古奇闻,史册罕有。若再立其为储君,承继大统……其间牵扯之千丝万缕,关乎国本,关乎礼法,关乎朝局安稳……届时不知要掀起何等滔天波澜!只怕……只怕非国家之福,反酿成大乱……”

    这重重顾虑,如无形枷锁,束缚着这位太上皇的心神,令那刚刚燃起的激赏之火,不得不压抑下去。

    无独有偶,此刻正坐于明黄亮轿乘舆之中,前往凝春堂途中的泰顺帝,亦在默默回味着方才清溪书屋内的对答。袁易那沉稳睿智的声音,剖析《易》理时闪烁的智慧光芒,同样在他心中激荡起波澜。

    他亦清晰地看到了这个儿子身上所蕴含的非凡潜质,那绝非寻常年轻皇子可比。一个念头同样不可抑制地在他脑中浮现:此子,实乃储君之选!

    然而,几乎是同时,“民间归宗”的隐忧亦如影随形,浮上心头。

    泰顺帝不由自主地侧首,目光望向正恭谨随行于侧的袁易,见其步履沉稳,仪态端方,眉宇间自有一般朗朗清气。

    如此英才,却因身世之故,恐难膺承大统……

    思及此,泰顺帝不禁于心底发出一声无声的叹息,惋惜之情,溢于胸臆。

    然则,泰顺帝终究是当今圣上,正值鼎盛之年,执掌乾坤,惋惜之情旋即便被一股铁腕帝王的决断力所取代!

    他目光微凝,心中暗忖:“易儿未必一定不能当储君!祖宗家法虽重,然朕乃一国之君,乾纲独断。若将来朕认定此子确为最贤,执意要立他,这煌煌天威之下,这芸芸朝臣之中,又有何人真能阻拦朕之决意?”

    此念一生,泰顺帝心中顿觉豁然开朗,因袁易身世之忧而生的阴霾仿佛也被驱散了些许。

    他收回目光,端坐舆中,继续前行,只是眼神之中,已多了一份更深沉的思量……

    前程漫漫,变数犹多!

    ……

    ……

    袁易随泰顺帝来到了凝春堂,皇太后、皇后皆在堂内叙话。

    袁易入内,整肃衣冠,向皇太后、皇后行了大礼请安,言辞恭谨,仪态端方。皇太后、皇后皆含笑颔首,皇太后又温言问了几句,袁易一一应对。

    得知元春正在候着,皇太后便允准将元春领来。

    待元春来了凝春堂,袁易便适时告退,元春则依计留下,柔声禀明欲多陪侍皇太后、皇后说话解闷,皇太后自然允准。

    于是,袁易独乘郡公车驾,离了畅春园。

    马车行驶在西郊官道之上,车外天色阴沉晦暗,道旁杨柳枝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