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鹊桥 (第3/3页)
是气动力外形,在专业主播那好歹会给你讲解两句,林燃只是在闷头说着自己想说的。
没办法,他就是这个时代华国最耀眼的科技明星,从各方面来说,都要远超同赛道的其他科技创业者。
林燃接着说道:“这次发射不同的地方在于,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艘,完全依赖电磁轨道提供初始速度的载人飞船。
当然这次载的是同等比重的模型,不是真人。
如果这次发射顺利,下一次就是真人回来了。
飞船我们命名为鹊桥,和华国航天的鹊桥卫星撞名了。
不过问题不大,我和他们说了,他们的意思是他们的鹊桥是指卫星,这不是重名。
因为它会做快速返程,随时有需要,只要在时间窗口内,它就能发射。
主要是电力,它的热盾也是用的月壤材料3D打印而来。
一次返回的成本几乎只有电力和折旧成本,低到可怕,我们内部估计,一艘鹊桥,完成一百次往返的话,它的单次往返成本只要200万rmb。
去的话由可回收火箭进行发射,回来则是靠电磁轨道。
全程自动导航。
也就是说,我们去一趟月球旅游的机票成本价是200万,做个五百万的旅游产品,大家有兴趣吗?
不过我估计雷总心里会骂死我,他去一趟是10亿,你们是500万,这价差有点太大了,正常来说心里很难用早买早享受来说服自己。
它能容纳两名宇航员,今天晚上,我们就要用它来完成一次从月球到地球的快速返程测试。”
简单的解释结束后,林燃扫了一眼弹幕,挑了一个最集中的问题。
林燃说:“好的,第一个问题,‘电磁轨道是如何将载人飞船加速到月球逃逸速度的?人不会被压扁吗?’问得非常好!这是最核心的技术难题。
众所周知月球的逃逸速度是2.4公里/秒。
在20公里的轨道上达到这个速度,载荷承受的加速度会很大。
为了保护宇航员,我们采用了多级线性加速系统,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在不同阶段更换了新的电磁材料。
同时结合了液态缓冲座椅。
简单来说,加速度会被分散到整个轨道上,宇航员承受的峰值加速度被严格控制在4G以内。
4G是什么概念?就是你们坐过山车时,最刺激的那个瞬间。
普通人完全可以承受,当然,宇航员都经过严格训练那就更可以了。”
林燃看着第二个问题:“很多朋友问,没有传统燃料,怎么变轨?
不是没有传统燃料,而是传统燃料很少,另外配备了新型霍尔推进器。
我们靠传统的化石燃料发动机做变轨,靠新型霍尔推进器做细微的角度修正。
靠这两者配合,结合鹊桥上的导航系统,来准确完成两次变轨,一次从近月轨道到地球转移轨道,另外一次就是从地球转移轨道进入地球的高椭圆轨道,准备再入大气层。
弹幕中开始出现关于飞船返回地球的热防护问题。
林燃回答道:“对,大家都知道,飞船返回地球时会与大气层剧烈摩擦,需要隔热层。
这艘飞船最酷的地方在于,它的隔热层是月球制造的。
我们利用月壤中富含的二氧化硅、云母粉,在月球3D打印工厂里合成了复合隔热材料。
宇航员在月球上,通过自动化喷涂系统,为飞船重新穿上隔热盔甲。
这套隔热层是消耗型设计。它在高速返回地球时,表面的升华物质会挥发,留下微孔碳化层,有效隔热。
这就是为什么鹊桥在返回地球后,表面会黑乎乎的。因为它的隔热层,是用完即弃、就地取材的。
这套系统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完善和优化。
它能适应不同形状的宇宙飞船。”
“电磁轨道的本质是太空炮,这会被视为潜在的动能武器发射平台,引起地缘政治的动荡,这是否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这位ip在霓虹的华人朋友,你这问题是不是有点太专业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