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3章 郑板桥真迹?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273章 郑板桥真迹? (第1/3页)

    亮马河粼光闪闪,空气中倘佯着几丝初秋的清凉。

    电话嗡嗡的一震,林思成顺手接通:

    “吴司长,会议通过了?谢谢吴司长……”

    “啊,要参观?领导放心,我们肯定做好接待工作……”

    “后天还有个协调会?好,我会准时参加……好的,吴司长再见……”

    只说了三五句,等他挂了电话,王齐志转过头:“吴晖吴司长?”

    “是的,说是昨天下午开的会,会议决定:文物局主持,协调地方考古机构联合发掘,同步组织专家实地指导。不过依旧以原勘探单位为核心……”

    原勘探单位,不就指的是之前林思成临时组织的考古队?

    王齐志点点头:这么多人折腾这么久,不就为了这个?

    算是没出意外。

    “那研究呢?”

    “暂时还没做计划,说是要等文研院和故宫陶研所参观完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再看。”

    王齐志不以为意:不怕他们参观,就怕他们不来。

    等看过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不敢说让每一位专家都心服口服,至少不会再有人质疑他们的研究能力。

    如此一来,也算是达到了林思成的初步预期。

    王齐志松了一口气:“要不要提前通知一下,早做准备?”

    林思成想了想,又摇了摇头。

    这是正式的学术参观,文物局这边肯定要给学校发函。而不管是研究中心还是实验室,不管参不参观,每天的活都得干,没什么可准备的。

    像黄教授、田所、高队这边,通不通知都行。但不排除会走漏风声,把消息漏到山西那边。为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索性不通知的好。

    师生俩嘀咕了几句,三辆车停在了车场。楼顶上四个大字映入眼帘:昆仑饭店。

    门童打开了车门,一行人进了大厅。

    看了指引牌,林思成瞄了一眼。

    共铸梦想,走向世界:西冷印社2008年京城专场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林思成抬起头来,“叶表姐,你不是说,这儿是西冷的春拍吗?”

    叶安宁的眼神躲闪了一下:“我……我记错了!”

    林思成“呵”的一声:你是怕说了,我不来。

    因为相对而言,专场的拍品要比春秋两季少很多,质量也要差很多。如果专程来趟京城,那肯定犯不上。

    但如果凑巧碰上,那肯定会来看一看。就像这次:正好路过,时间也够。

    迎宾来引路,一群人上了二楼。

    两南两北,四座展厅,喧闹而又拥挤。

    今天是预展期的最后一天,人格外的多,王齐志左右瞅了一圏:“字画古籍、文房篆刻、名家西画、当代艺术与雕塑……去哪一间?”

    “先看字画吧!”赵修能回忆了一下,“我昨天看图册,这次专场名家作品挺多!”

    “对对~”叶安宁猛点头,“看字画!”

    林思成无可无不可,王齐志却瞪了她一眼。

    你当她为什么硬拽着林思成看什么拍卖会?因为保利春拍的时候,她自动请缨到山西征集。结果光顾着跟林思成后面凑热闹,没完成任务。

    要是秋拍再拉胯,她这个顾问助理还干不干了?

    正好这次顺路来京城,就想拉林思成过来帮她看一看,看能不能凑个巧:比如这次在西冷流拍,但东西又不错,叶安宁就能趁机拉到保利秋拍。

    别说,这样的挺多,基本各个拍卖会都有。

    看了嘉宾证,几人进了大厅。

    地方挺大,但东西更多:中间是方柜,两边是立柜,就连中间的隔墙上也挂满了字画。

    字帖、对联、扇面、诗作、古画、手札、古籍册页,乃至字画初稿。

    人也不少,熙熙攘攘,嘈嘈闹闹。

    刚进门,叶安宁拉着林思成的袖子,来到了最中间的展柜。

    但人太多,没挤进去。

    林思成仰着脖子,但展柜前围的密不透风,他想瞄一眼都看不到。

    “是啥东西!”

    叶安宁一脸神秘:“先不告诉你,待会吓你一跳!”

    “你画的画?”

    “什么呀?”

    叶安宁抿抿嘴,白了他一眼。

    刚好有人离开,叶安宁拉着他的袖子挤了进去。

    林思成瞅了瞅,一脸古怪。

    厉害了,乾隆御笔?

    底下有卡牌:

    弘历(1711-1799)行书七言联。

    绢本对联。

    1748年作。

    识文:岚来气挟蹛林远,涨落波奔沧海深。

    款识:乾隆戊辰清和月上瀚。御笔。

    钤印:干(朱)隆(朱)

    再看估价,RMB: 380,000-450,000。

    林思成暗暗一叹:如果是真迹,三十多万买一个字够不够?

    叶安宁一脸期待:“怎么样?”

    林思成端详了好一会:“你要拍?”

    “我又不搞收藏?”叶安宁压低声音,“我是让你捡漏!”

    林思成笑了笑。

    乍一看:好家伙,乾隆御宝?再一看价格,保准倒吸一口凉气:才三四十万?

    自然而然,就会冒出捡漏的念头。

    但别奇怪,这样的情况每年都有。国内国外各大拍卖行,每年上拍的乾隆御笔差不多在一千件以上。有的时候,估价十多万的都有。

    究其原因:伪作太多。

    据故宫博物院统计,光是有据可查的,乾隆一生留下的书画真迹有四万多件。晚清到民国的仿作,则在十倍以上。

    抛开仿作,就说这四万多件真迹:由翰林院词臣代笔的,占百分之七十以上。

    四十万再加三万,这是多少?

    重点在于,乾隆的笔力和画功都只是一般,字为程式化行书,画风平直,匠气过重。

    说直白一点:没什么个人特色,词臣极容易仿笔。但因为用的是贡纸、贡墨、又是在乾隆时期创作,让现代鉴定的难度直线飙升。

    所以,既便纸对、墨对、印对,但除非《石渠宝笈》著录,或有据可查是乾隆亲笔的重大历史题材,或留有后来名家顶级鉴藏印,其余一律归为代笔。

    这三种,还不到乾隆所有作品中的千分之五,而这其中的百分之九十,都由各大博览机构珍藏。民间流传的,不足上千件。

    像眼前这一种,就是三种之外的那种,所以才会标价三四十万。

    其实真正的内行大都知道这个情况,有时候看质量不错,也会拍一两幅。但出价普遍不高,基本不会超过最高估价。

    但怕就怕遇到外行或是半内行,以为捡了漏。一遇到这种,送拍方不请个托往上抬价,都对不起财神送上门的机会。

    暗忖间,林思成又看了两眼:“可以拍,但别超过六十万!”

    叶安宁怔住:“啊?”

    意思是……这是代笔?

    她低下头仔细看,一看就是好久。

    林思成又提醒了一下:“钱维城!”

    叶安宁恍然大悟:怪不得自己看不出来?

    钱维城是乾隆十年状元,书法家,给乾隆代笔代了半辈子。

    如果给乾隆代笔的词臣排个号,他的字画老师董邦达(乾隆时工部尚书)排第一,钱维城排第二。

    所以极受乾隆宠信,历任礼、工、刑部侍郎,浙江学政等。死后乾隆赐尚书衔,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