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熟人 (第2/3页)
民间守旧,抱着老规矩不放,哪怕是在法律层面,基本遵循的还是“卖定离手”的交易原则。
林思成解释了一下,两兄弟恍然大悟。
几人继续往前,到了近、现代书画区。
这一块名家更多:傅抱石、吴昌硕、梁启超、于右任、章炳麟、孙中山、宋美龄、郭沫若、周作人……等等等等。
张大千的山水、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估价才几万块?
再看东西,林思成止不住的撇嘴。
所以从某种角度而言,所谓的顶级拍卖会,和古玩市场里的地摊没太大的区别。
好东西有没有?
有。
但首先,你得有眼力。
暗暗转念,林思成如走马观花。脚下基本不停,大致都是捎带着扫两眼。
走着走着,他又一停。
三位当代名家:潘天寿,李可染,黄宾虹。
这三位有多有名?
大会堂挂有这三位的作品。一旦有作品上拍,动辄就是上亿,成交价几千万的一大堆。
但那是2011年以后,红色题材作品突然爆火,且一年比一年火,几乎一年能翻三五倍。
等到2018年以后,这三位凡是上拍的作品,少有下过两千万的。
但现在,这三位的名气都只算一般:最高的潘天寿,每平尺才二十万左右。李可染居中,十五万,黄宾虹最低,八万。
再看墙上,三位的作品大大小小十来幅,质量都不差。
潘天寿的《鳜鱼图》,《墨雀图》,李可染的《牧归图》,黄宾虹的《春山着书》。
这几幅都是小品,半平尺到两平尺之间,估价都不高,几万到十几万。
最低的是黄宾虹的一幅《鸡冠石》,估价两万到三万。
过个七八年,少说也在五百万以上,什么行业能有这么高的利润?
还有几幅三四尺的立轴,估价最高的也才四十五万。
林思成大致算了算:按估价,这十来幅差不多两百万就够。算宽裕点,如果全拍下来,应该不会超过三百万。
放到2015年以后,起步三个亿。
就感觉,跟捡钱一样?
哪怕修复中心还在起步阶段,每天花的钱如流水一般。也更说不定,再搞几个像BTA的专利,赚的可能比这个更快、更多。
但林思成依旧心痒难耐: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先拍了再说。
并没有刻意的记,只是稍做停留,辩了辩真伪。
都是真迹……
就如这样,整个转了一圈,所有的作品全看了一遍。
赵修能记了两幅画,三幅字,王齐志记了一本明代刻本,叶安宁记的最多,小本子上写满了五六页。
临近中午,几人没出酒店,在楼上订了一桌。
没瓷器,也没铜器,赵修能和王齐志的兴趣都不大。
这是拍卖会,不可能叭叭叭的讲课,林思成就没让赵大赵二跟着。
差不多两点半,叶安宁催着他下了楼。
西画没什么看头,雕塑、奇石类的受众也不多,两人没犹豫,直接进了文房专场。
本本上记了三十多件,就算十一之一的概率,也能碰到三四件,叶安宁也不着急,两人边看边闲扯。
“去山西三个月,你没回过一次西京。回来后一个月,就回家拿了一次衣服,连饭都没顾上吃?”
“阿姨说,她养了个白眼狼!”
林思成不以为意:“我妈也是可以,给你打电话骂我?”
“哪是打电话?五一的时候,我和舅妈和阿姨,一块去华清池泡温泉。六一的时候我们带着有坚,和江阿姨一块吃的饭。端午,正好舅舅回来,林叔叔和林教授全被舅舅灌醉了。”
不知不觉,过了好几个节?
自己不在,两家还走动的挺频繁?
林思成不以为意:“这次回西京,肯定回家。如果有时间,咱们一块吃饭。”
一听“如果”就知道,就算回了西京,林思成肯定也忙的脚不沾地。
“林思成,为什么要这么赶?”
林思成叹了口气:“时间不等人!”
就像这次,如果不是他速度够快,如果不是王齐志连哄带骗,把本来到山西考察指导的吴晖哄到西京,运城那边早把固镇遗址给掘开了。
到那时候,既便他能证实河津瓷与影青瓷、甜白釉、成化斗彩之间的关联性,影响力和代表性也要降好几个层次。
但像现在:发掘、研究一体,到时候一旦公布,绝对能让研究中心一炮而红。
所谓过了这个村,哪有这个店?
边走边聊,不知不觉转了一圈。叶安宁才发现,两人什么东西都没看。
在柜里瞅了两眼,她眼睛一亮:“林思成,你看!”
林思成回过头:咦,澄泥砚?
哦不……全是砚!
从他们站在这儿往两头,全是砚台:玉砚、石砚、铜砚、瓷砚。
各式各样,琳琅满目。
再看眼前这一方:
砚体硕大,砚面平坦,砚背琢覆手,配包铜瘿木砚盒。
砚额浮雕云龙纹,长须飘逸,腾云驾雾,威武有力。
砚色青中泛黄,古朴文雅。雕工精琢细磨,细腻写实,烧制工艺恰到好处。造型雅志,雄健且不失肃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