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4章 熟人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274章 熟人 (第1/3页)

    一首行书七言律,唐代张祜的《题金陵渡》。

    看字先看纸。

    乍一眼,感觉一般:纸不白,且泛灰,有一股放了好多的年的陈旧气息。

    但墨迹却很清晰,乌黑如漆,无漶无漫。

    一般人看到这里,下意识的会以为用的是旧纸新墨,或是纸做过旧,当即就会把这幅作品判定为仿品。

    其实这是为防虫,用荩草浸渍+明矾媒染后的效果:原纸呈牙白色,隐泛青灰。因年代日久纸张老化,白色消褪,青灰渐深,就会呈现这种泛灰的陈旧色。

    在清代,用荩草染色纸类只有六种:宫廷开化纸、扬州罗纹纸、仿宋金粟笺、宫廷磁青纸、仿宣德贡笺、泾县玉版宣。

    这六种都是贡纸,其余或掺橡粟,或掺黄檗,或用靓蓝打底,或掺云母粉,唯有扬州罗纹纸掺明矾,经老化后呈现这种独特的青灰色。

    再看罗纹,纵向布列,细如发丝,不多不少,一公分内刚好九道。且透光呈波浪形,就如珠帘一般。

    这是乾隆九年时,扬州汪近圣制墨坊改良后的帘纹工艺,正好符合扬州罗纹纸鼎盛时期的特征。

    郑板桥六十一岁时辞官,后客居扬州,然后才有了“扬州八怪”。由此,至少出处和时间都能对得上。

    看完字,再看墨。既黑且亮,字迹边缘齐整,既没有褪色,字与纸之间也没有晕散的现象。

    这在存放两百年以上的书画作品中,是极少见的现象。

    因为墨也会老化,随着年代日久,墨层会脱胶龟裂,墨粒会粉化剥落。因受潮,或空气PH浓度影响,碳元素会顺着纸纤维向周边扩散。

    所以大部分的古代字画墨迹,都会泛灰、变浅,并给人一种墨从字里渗出来的视觉感。

    但这一件却不是,怎么看,都像是写上去不久。

    基于此,判定这件为仿品的理由,好像又多了一条?

    其实不然,这是郑板桥晚年时自己配的墨,自称“板桥墨”:古窑烟炱+麝香,胶用鱼鳔熬制。

    所谓的古窑烟炱,即砖窑、瓦窑、瓷窑等烟囱壁上的煤烟团,炭粒中吸附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比例相当高。

    亲油,厌水,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和碱,不管是受潮,还是保存环境PH值发生变化,对它的影响都不大。

    其次,郑板桥用鱼鳔胶替代了传统的牛皮胶,墨锭硬度墨分子吸附能力提升了百分之四十以上。再放两百年,也不会出现墨层脱胶、墨粒剥落的现象。

    所以这字才看着这么新。

    然后再看印:《俗吏》,朱文。《二十年前旧板桥》朱文,《郑燮印》白文。

    前两方还好,特别是最后一方白文印:四边微内弧,郑板桥三十多方印中,具有这种特征的只有两方。

    包括印泥也对:朱砂调蓖麻油,老化后泛紫光。

    最后再看字:逆锋起笔,中锋疾行,戛然提笔。

    捺笔如刀劈浪涌,收笔骤停留白,横画如断木,末端露锋芒。字间游丝如发,断连交替。

    都不用回忆郑板桥的书法特点,和旁边那幅做一下对比,高下立判。

    至此,林思成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把握:郑板桥晚年时书法变法期的真迹。

    更有意思的是,画心正中盖中一方隐章,大约类似于现代的钢印。但没那么深,相当浅,不仔细看不出来。

    如果蘸上印泥,盖出来后长这样:

    乍一看,不伦不类,不明所以。但很少人知道,这是代表苏州园林花形窗的花窗章。

    前世,这种印章林思成见过两方,都用做古籍字画的鉴藏章,一方在苏州博物馆,一方在苏州文物商店。

    等于这方章,把最后的百分之一的不确定性也给补上了。

    再看估价:十二万到十五万?

    林思成倍感古怪:从来没想过,在拍卖会上也能捡漏?

    他没让叶安宁记,只是看了一下编号。

    续续往下看:文征明的扇面《江边闲话图》。纸本立轴《松林飞泉图》,以及一篇隶书陶诗。

    还有祝允明的草书李白诗卷,草书七言诗,及一幅唐寅的松阴高士图。

    并沈周、八大山人、王铎,蓝瑛……明代名家的字画作品,差不多都有。董其昌的更多:有诗,有画,有字帖,大大小小十几幅。

    估价一言难尽:从几万到两千多万,多少钱的都有。

    看赵大和赵二两眼放光,跃跃欲试,林思成趁机给两个徒弟上思想教育课:

    “以后到这样的地方,可以看,遇到价格不高的,也可以试着收一两件,就当交学费了。但记住,千万别贪。”

    两兄弟使劲点头,但林思成一看就知道,这俩压根没听明白。

    林思成叹了一口气:“回去翻翻拍卖法!”

    贪不贪心和拍卖法有什么关系?

    两兄弟不明所以,看了看自家爹。

    赵修能瞪着眼睛:俩蠢货。

    《拍卖法》规定,只要有明确声明,拍卖行就可免除所有真伪责任。

    打个比方:只要他在宣传图册或声明中写了“不对拍卖物品的质量、瑕疵等承担保证责任”之类的话,哪怕只值几毛钱的东西最后拍到了上亿,也和拍卖行没关系。

    就像之前那幅郑板桥的《竹石图》,买主为什么破罐子破摔?因为打官司打不赢,着实没招了。

    严格来说,其实并不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