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拍卖会上捡漏 (第2/3页)
叶安宁觉得有道理,就没捣乱。早知道卢真是这副嘴脸,她就该把那方龟钮印抬到一百五十万。
叶安宁很肯定,只要不超过一百五十万,卢真绝对会跟。
转念间,林思成继续举,卢真紧追不舍,眨眼就来到了六万八。
林思成再举,卢真笑了一声,放下了号牌。
拍卖师叫价,连叫三遍,没人跟价,然后落锤。
林思成又笑又气。
笑的是没人洗货,确实是主办方闹出了大乌龙,把帝印当成了闲章。七万块买一方乾隆印章,这漏算是顶到了天。
气的是这位卢公子:刚好抬到了七万,不多不少,比之前的叫价多五万。
五万多不多?
对于林思成当然不多,但如果他是兄妹俩所以为的穷学生,五万等于大学四年的学费和生活费。
卢真摆明是想坑他,所以掐着数举的牌。所谓损人不利己,这样的出身和身家却是这样性格,不怪叶安宁骂他驴粪蛋表面光,浑身上下都透着猥琐和小家子气。
转念间,拍卖接近尾声,有工作人员相继来提醒卢真和林思成,让他们到后台办手续。
按常理,应该是拍卖会结束后一周到半个月内付款就可以,但如果拍品溢价超过最高估价的两倍、以及无底价起拍的拍品,均属独立结算环节。
说直白点:怕买家悔拍,必须现场交割。
两人一前一后,卢真办的稍快些,差不多他办完回来,才轮到林思成。
手里托着那方印,脸上满是抑制不住的喜色。但高兴归高兴,他还是留了个心眼,让何老师帮他看了一下。
西冷好歹是大公司,不至于发生调包这样的丑闻,所以并没有出意外,印还是那方印。
叶安宁远远的瞄了一眼,脑海中浮现出某一天,卢真顿足捶胸的场面。
正畅想着,卢梦“咦”的一声:“哥,你看!”
卢真回过头。
景素心和秦若之牵着手,脸上带着笑。眼睛看着这边,人也走向这边。
很明显,就是来找他们的。
卢真还狐疑了一下:虽然在朋友的生日宴会上见过,但双方坐的不是同一桌,连话都没说过。甚至于,这两位连他姓什么都不知道?
转念间,人已到了身边,卢真脸上堆笑,刚要打招呼,秦若之挥了挥手:“安宁!”
霎时,笑容冻在了卢真的脸上。
兄妹俩一模一样的表情:猛的回过头,脸上尽是惊讶和狐疑。
秦若之一脸得意,举着号签:“安宁,我厉害吧?林表弟交待的一件都没少,还多拍了两件!”
那是林思成眼光好,算得准,安排的好。
叶安宁抿了抿嘴,指了指旁边的座位:“你们先坐,稍等一会!”
两人坐下,左顾右盼:“你家林表弟呢?”
“什么我家,你好好说话?”叶安宁瞪了一眼,“他拍了一方无底价的东西,去交割了!”
“哈,无底价……捡漏了?”
叶安宁点点头:“别喊!”
两个女孩很是兴奋,唧唧喳喳,旁边的兄妹俩又懵又惊。
长眼睛的都能看出来:这三个人的关系极好。
但叶安宁不是孤儿吗,哪来的景素心和秦若之这样的朋友?
关键的是:听他们的意思,秦若之拍的那十多幅画,全是林思成让代拍的?
再算算:差不多五百万,一个穷学生,哪来这么多钱?
正狐疑间,林思成托着一方盒子走了过来,两个女孩稍收敛了些。
脸上依旧带着笑:“林表弟,你得请客!”
“请,当然要请!”林思成笑着,把盒子交给叶安宁,“你们先坐一会,有几位熟人,我去打声招呼!”
之前装没看见,但现在都拍完了,于情于理,都得过去和单主任、吕所长问候一声。
叶安宁亮了亮那十几幅画的号签:“这个呢?”
“你先拿着!”
回了一句,林思成转过身,然后顿住。
就离着七八步,白婉一脸笑意,看了看秦若之,又看了看叶安宁手里的号签。
“刚才我还在想:谁出手这么大方,全是顶着最高估价举牌?现在知道了:安宁,那些画是你拍的……不对,是林老师拍的?”
林思成笑了一下:“白老师,事出有因,您别介意!”
“你付的是真金白银,有什么可介意的?”
开着玩笑,白婉又介绍:“林老师,这位是我爱人,这位是美术所的于教授!”
“张教授,于教授,久仰大名!”林思成伸出了手,“两位的著作我都看过!”
不是林思意恭维,而是他确实看过:张近东除了负责恭王府博物院的收藏与展陈工作,还是明清古建筑方面的专家。
于志远更有名:是国内古代壁画与石窟陵墓雕塑艺术方面的权威,学文保搞考古的,少有不知道他的。
两人伸手握了握,张近东又说到去年收的那只猪油白碗,于致远下意识的多打量了几眼。
中国美术研究所就在恭王府,张近东说的那只碗他也见过,当时听说是个没毕业的大学生补的,他还质疑了一下。
白婉更是一口一个老师,把这人吹上了天:说是电脑上发过去几张照片,他瞄两眼,就能把物件鉴定个八九不离十。修复技术更是炉火纯青,连青花瓷、珐琅都能补好。
于致远一个字都不信:有这眼力,有这修复能力、还能窝在西京?
故宫、国博、恭王府,哪家博物馆不抢着要?
当然,现在仍旧有点怀疑,但他关注的不是这个,而是秦若之。
刚才就是这个女孩,把所里计划竞拍的十多幅红色名家作品全拍走了。再结合白婉的那一句,答案呼之欲出:那十六幅画,全是眼前这个年轻人拍的?
他有点没明白:搞鉴定和瓷器修复的,花这么大代价,拍这么多当代画作干什么?
这是其一,主要的是,他总感觉“林思成”这个名字有点耳熟。
两家在一个院子里办公,两人经常一块厮混,一看就知道他在想什么,张近东提醒了一下:“西京,张安世!”
一说张安世,于志远恍然大悟:今年四月,张安世墓抢救性发掘,陕西博物院请他去指导。去了后于志远才知道,要不是警方发现的快,张安世墓群早被掘空了。
那时候,他就对林思成这个名字有了很深刻的印象,心想现在年轻人了不得:有胆有识,有勇有谋,有眼力,更有能力。
其它不说:就凭林思成一点都没推辞,更没畏难,帮公安打掉了一伙盘踞西北多年的盗墓团伙,更保住了西汉列侯墓,就值得他高看一眼。
说句不太恰当的话:命总是自个的吧?
不过过了好几个月,他有些恍惚,一时没想起来。
顿然,于志远眼睛一亮,又伸出了手:“林老师!”
林思成愣了一下:“于教授,您是前辈,您别这么叫!”
“为什么不能叫?”于志远笑了笑,“学无先后,达者为师!”
不是专业研究汉史和汉墓的,把张安世的遗策摆在面前,他都认不出这是啥东西。遑论推测张安世的墓已被盗?
可见眼前这个小伙的眼力、能力绝不输专业的鉴定家和考古专家。
就凭这一点,称一声“老师”,当得起……
双方有说有笑,寒喧了好一阵,张近东和于志远还邀请林思成去恭王府,相互交流。
秦若之一脸惊奇:白婉她不认识,但张近东和于志远都有印象,这两位都是文化部直属机构的权威专家。
偶尔见了,就感觉好严肃,永远都是一副不苟言笑,生人勿近的模样。但这会和林思成站一块,就像是换了一个人,说不出的平易近人。
关键的是这两位的态度:话里话外,都带着欣赏。
卢真和卢梦确实不认识这两位,何老师却认识,但他全程安安静静,扎着耳朵听。
直到双方道别,那几位走远了些,他才给兄妹俩介绍:“瘦的那位是恭王府展陈部的张部长,高的那位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古代组的于主任……”
兄妹俩瞪大了眼睛。
恭王府的全称是“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和国博、故宫一个级别,只是特色和侧重点不同:
国博以展现国家历史叙事为中心,故宫侧重皇宫建筑群+皇家收藏,恭王府则重点解析贵族社会生态。
只是因为宣传的需要,名气没前两家大。但卢真至少知道,国家一级博物馆展陈和收藏工作负责人是什么概念:别说他,他爸都搭不上话。
不看何老师,他好歹也是京华印社(京城HD区文联下属社会团体)的顾问,京城有名的金石专家,刚才站那两位旁边跟小学生似的?
至于后一位,听名字就知道:国字头。
所以,卢真格外的想不通:为什么一听林思成的名字,这两位立地换了一幅模样,甚至于那位于主任为示歉意,还专程和林思成重新握了一遍手,还称呼“林老师”?
不是大学才毕业吗,这声“老师”是从哪里论的?
正惊诧的不要不要的,林思成出了过道,往前迎了两步。
再往前看,一群人顺着过道走了过来,看样子是准备离场。
但看到林思成,为首的两位怔了一下,随后,竟然和林思成握住了手。
卢真猛往后一仰:之前,何老师还特地说过,这两位,一位是故宫展陈部的负责人,一位是故宫陶瓷研究所的所长。
与之相比,无论是名气,还是社会影响力,比之前那两位更高。
但同样和林思成有说有笑?
确实有说有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