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 新帝不会说的那些话 (第2/3页)
,但没有以前这么紧迫了。
扶苏从今天的众多文书中,找到了一卷纸,铺开这卷纸是都水长所写的粮仓转运路线。
当年这位都水长走遍了中原各地,现如今去了燕地这么多年,听说他在辽东种粮食的成果十分好。
在辽东开荒的同时,这位都水长还画了一张图,这张图上所画的都是各地的粮仓位置,以及转运的路线。
在都水长的图中,可以先将南方的粮食运送过长江,先抵达扬州仓,再去河阴仓,再去太阴仓。
这个过程路途漫长,而现如今的水路建设并不发达甚至各地的水路建设几乎没有。
当年列国征战,都在防备着彼此,因此春秋六百年间,几乎就没有全民动员的大工程。
直到秦一统中原之后,发动的第一项大工程,还是修建长城,为了这条北方的防线,秦付出的代价十分巨大,其造成的影响至今还在。
也好在北伐胜利了,否则扶苏也不知局面会变得如何,恐怕六国就又会起复。
恐怕当初父皇与丞相早就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有殿前侍卫前来禀报,“萧郡守前来觐见。”
扶苏依旧拿着手中的图,颔首示意让人入殿。
萧何来过章台宫的次数屈指可数,一次是新帝登基,还有几次是新年的廷议。
走到章台宫的大殿前,萧何深吸一口气,抬眼看去见到了大殿内正坐在上首皇位上的皇帝。
这位皇帝自少年时就受人们拥戴,直到至今关中的人们依旧坚信这位皇帝能够让他们过得更好,有人说新帝是像秦孝公那样的人。
萧何脱下鞋履走入大殿内,秋风吹入殿内,还带来宫殿特有的木料香味。
“臣萧何,拜见皇帝。”
“不用多礼。”
萧何递上一卷卷宗,行礼道:“岐州马场已建设完备,可调战马三千圈养。”
扶苏从田安手中拿过萧何的卷宗,看卷宗内文字,又道:“让少府令走一趟吧。”
田安颔首,就去丞相府传话。
扶苏在看着眼前正站在下方的萧何,道:“今年渭北各县的建设朕与丞相府都看在眼中,你做的足够好了,可以考虑考虑回楚地的事。”
萧何道:“臣还想再留两年。”
扶苏望着对方,颔首道:“嗯,朕也要好好想想,你去楚地的之后,该做什么。”
言至此处,扶苏又让田安将都水长的图递给萧何,又到:“这是长江两岸与水路途,当年列国各自为战,这些河道有堵塞也有积淤的情况,都水长善治水。”
秦一统列国之后,各地的粮草田赋运送便是一个巨大的负担,都水长希望在各地建设粮仓,并且每年借助水路运粮。
如今,从江淮运送粮食到咸阳需要九十天,年运粮一百万石,若走水路并且开辟新路可以缩短到四十天,不仅时间减少了,还能使所需民夫减少五成。
国家要治理离不开赋税,没有赋税就不能养活足够的官吏与兵马。
如今中原各地还有大片的土地荒芜,那么在时局稳定的情况下,荒芜的土地被分出去越多,在土地没有被均分完之前,人口就会一直增长,这是必然的结果。
一笔不算太复杂的账,萧何算得明白,也就明白了皇帝的心思。
扶苏看着萧何的卷宗又道:“朕不着急。”
如今皇帝正值鼎盛,萧何也正值壮年,君臣两年都有很长时间来做准备。
章台宫的大殿内,扶苏又与萧何谈了很多,忽然发现其实在很多方面,两人都想到一起去了。
这个国家需要积蓄实力,加强吏治与支教,加强对六国旧地之民的教化,并且继续垦荒,囤积粮食。
这个国家需要厚积薄发,需要循序渐进。
待萧何离开之后,扶苏还在看着殿内的一个炉子,炉子内正在烧着煤,这种煤是新制的蜂窝煤,这种煤的作法也很简单,主要用料就是煤与黄泥。
这种东西对如今的大秦而言,想要多少有多少,露天的煤矿数不胜数。
田安最喜欢用这种风炉,风炉的下方有一个洞,而蜂窝煤在炉子烧着,这种火用来做菜最好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