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童工问题 (第2/3页)
但是开垦山田的成本也很大,还不如来澎湖垦荒。
其次就是福建的特点。
福建地区宗族势力比较庞大,有人在澎湖殖拓获利之后,就会吸引整个宗族都来澎湖殖拓。
而先来殖拓的宗族成员,也会给新来的族人提供支持,甚至还有以宗族为单位集体殖拓的。
当然,这种现象地方官府还是很忌讳的,在授田的时候,也会尽量将同宗拆分,不让一个宗族聚集在一个村子里,安排几个姓氏在一个村子。
但是这种宗族联系,还是让澎湖殖拓呈现了滚雪球发展的趋势。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澎湖的条件确实好。
在苏泽初步解决了瘴气问题后,加上卫生知识的普及,殖拓的病亡率大大降低。
人们开始发现,澎湖这地方还真是宝岛。
航运的优势就不说了,澎湖是下南洋的第一站,拥有大量优良的港口。
整个岛屿中央高山,但是沿海都是平原。
平原地区适合种植水稻、甘蔗,低矮山丘可以种植茶树,还有黑潮带来的丰厚渔业资源。
按照张纯的说法,新移民仅仅靠着渔业资源,都可以养活自己,这就是其他地方移民无可比拟的优势。
当然,澎湖也不是全无坏处。
频繁的台风,山地泥石流灾害,也是澎湖移民遇到的最大问题。
可是这些问题,福建也有啊。
对于福建移民来说,来澎湖是博一个富贵,成功就是衣锦还乡带更多老乡来移民,失败了就埋骨他乡好了,反正留在福建说不定早晚也要饿死。
而福建人,也是非常重视教育的。
张纯说,澎湖已经提请开征商税,然后请求朝廷开办小学了。
张纯这个澎湖提学,一下子就重要起来。
今年台风季之前,张纯就跑遍了澎湖所有的市镇,规划好了小学的选址,准备开设学校培养教师。
苏泽看完了张纯的信,也是十分的欣慰。
当年他推荐张纯去担任澎湖提学,就是看中了澎湖的发展潜力。
如今看来,澎湖甚至要比预想的发展还快。
现在已经十万户移民了,那保守估计就是三四十万人口。
这样发展下去,澎湖人口很快就能突破百万。
那这样澎湖很快就要设府了。
就在这个时候,胖鸽子又飞进了书房。
苏泽为了方便胖鸽子进出,专门在书房的窗户上设置了一个供它进出的单向窗,现在这胖鸽子已经不敲窗户,直接飞进书房了。
飞进来之后,胖鸽子落在苏泽的笔架上,一双斗鸡眼看着苏泽。
苏泽无奈苦笑,这鸽子是越来越挑了,似乎是米吃腻了,又开始吃上杂粮了。
苏泽摊开装有杂粮的布袋子,胖鸽子这才伸出腿。
打开信笼,原来是山西学政林秉正的来信。
这位前房山县令,现任山西学政,是苏泽奏疏推荐才得以升迁的,这之后他和苏泽就常有书信往来。
山西作为最早开征商税的省份,也是最早一批开始学政改革,开设小学的省份。
大明山西一共有四府二十州七十七县,林秉正的工作成效显著,已经在所有的府城都设置了小学,在二十个州设置了卫所小学,七十七个县中,也有三个县设置小学。
按照苏泽的《蒙学教育议》,每个县设置小学,招募十岁的孩童读书开蒙识字。
小学十四岁毕业,毕业生可以尝试升入国子监、武监和水师学堂的预科,或者继续在本地求学参加科举。
山西最早的一批小学生,现在已经十二岁了,已经完成了过半的学业了。
林秉正在信中说了小学的成绩,但是也说了小学的问题。
那就是最初招募的寒门子弟,失学辍学的比例还是太高了。
原因还是很简单,对于贫寒人家的子弟来说,十岁已经算是大半个劳动力了,即使朝廷提供了小学的伙食,不需要这些家庭供养,但是失去这大半个劳动,对于很多家庭还是难以接受的。
而且小学和考秀才不同,小学之后还有预科,然后才有机会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