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25章 童工问题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425章 童工问题 (第3/3页)

入国子监武监。

    光是小学毕业的文凭,没有任何的特权。

    很多家庭都是在上学半年或者一年后,开始反对让孩子继续读书的。

    林秉正在信中也很忧虑。

    他知道苏泽设立小学的初衷,就是为了利用蒙学来打破阶层的固化,让寒门也能有一个机会。

    可现在仅仅是小学,就有这么多的寒门子弟辍学失学,这其中还有不少林秉正亲自见过,认为是不错的读书苗子的,也因为各种原因失学了。

    林秉正还提到另外一个问题,山西很多地方雇佣童工现象严重,不少失学的学童被迫成为童工。

    特别是一些煤矿,由于矿井挖掘越大越容易坍塌,所以很多煤矿雇佣孩童下井挖矿。

    这种矿童的际遇可以说是相当的悲惨了,可和房山矿山奴工的问题不同,这些矿童并非是被贩卖过来强行劳动的,很多都是被父母亲手交给矿场的。

    这种童工在山西被视作家庭内部的事务,就不是官府可以介入管理的了,一旦官府要管理,矿场都能拿出全套的雇佣协议,地方官府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苏泽叹气,在工业发展的时期,童工都是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苏泽也清楚,这些家庭自然也有自己的难处,而且很多家里并不认为让十岁的孩子去工厂干活是不对的事情。

    在农业时代,十岁的孩子下地干活,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很多时候,十岁孩子已经可以承担大半个劳动力的农活了。

    童农才是农业时代的常态,而童工是进入工业时代才出现的新事物。

    甚至别说是童农了,就是童妓也是古代社会的常态。

    杜牧不就写过,“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十三岁被父母送出去当歌妓,诗人都是习以为常的,甚至还要写诗称赞年轻貌美。

    但是苏泽却知道,农业和工业是不同的。

    所以问题不在于“童”,而在于“工”。

    农活虽然也辛苦,但是和工厂做工的危险性是不能比的。

    煤矿对于成年人来说都是很危险的,更不要说是孩子了。

    这个年代的各种机器也都是的,很多机器操作不当就会出事故,一旦发生工伤事故就是非死即残。

    而且以往给家里干农活,毕竟还是自己的孩子,也不会过渡的压榨。

    但是在工厂就不一样了,工厂主是不养闲人的,当然是拼尽全力压榨。

    苏泽从林秉正的信中知道,有些煤矿每天工作时间超过六个时辰,有些童工六个时辰都要在矿井下作业,劳动强度非常的大。

    苏泽放下来信,他刚刚抽出一本空白奏疏,最后又放下。

    童工问题不是一条法令可以解决的。

    还是观念问题。

    还是那句话,在工业时代之前,儿童都是要干活的,所以很多家庭不觉得将孩子送到工厂是错的,甚至孩子本人也都是这么想的。

    贫苦的百姓本身就生活在温饱线上,缺乏劳动可能就会饿死,让孩子当童工也许是无奈之举。

    工厂主也不觉得雇佣童工是什么可耻的事情,甚至有的工厂主还觉得,自己给了这些孩童工作,让他们得以糊口,反倒是一件善行。

    苏泽拿起林秉正的信,找到了报馆的罗万化。

    罗万化看完之后,首先也是义愤,他问道:

    “子霖兄要我做什么?”

    苏泽说道:

    “童工问题首先是经济问题,是百姓难以糊口,所以才要让孩子干活。”

    罗万化点头。

    苏泽又说道:

    “其次是观念问题,世人不觉得辍学去当童工是什么不对的事情,甚至童工本人都是这么想的,还有人将比十岁更小孩子也送入工厂。”

    “所以要正本清源,还是要先解决观念问题。”

    “所以我想请一甫兄将这些问题刊登到报纸,先引起社会讨论,再想办法引导舆论重视童工问题。”

    罗万化明白了苏泽的意思,他立刻说道:

    “子霖兄!义不容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