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回声自有形 (第2/3页)
控的场面,他想呵斥,却发现自己竟无法回答黑板上的任何一个问题。
半个月后,这间私塾的门口挂上了一块新牌子,上面写着“问课日”。
规矩是,每日上课前,由学生提一个问题,先生不得直接解答,只能通过反问来引导学生们自己寻找答案。
这个小小的改变,像一颗投入池塘的石子,涟漪迅速扩散开来。
消息传出,邻近的十几个村镇竟纷纷效仿,一种被后世称为“疑学之风”的思潮,就此悄然萌芽。
而在更西边的黄土地上,一场关于生存的变革也正在上演。
张阿妹站在村口的高坡上,看着脚下龟裂的土地,眉头紧锁。
村子里的水源地日益干涸,修一条引水渠迫在眉睫。
按照惯例,这种大事必须请德高望重的里正来主持,由他一言九鼎,划分各家出工出力的份额。
但这一次,张阿妹决定换个法子。
她没有请里正,只是在村里的晒谷场上,用沙土堆了一个巨大的、模仿村庄地势的沙盘。
她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捆涂着不同颜色的小木签,对聚集来的村民们说:“这是咱村的地。水要从山那边引过来,怎么走最省力,对各家田地最好,你们自己定。每家一根签,可以插在你们认为该走的地方,也可以移动别人插的签。但有一条规矩——谁也不许开口说话,不许解释理由。”
村民们面面相觑,这闻所未闻的议事方式让他们不知所措。
起初,场面一片混乱,木签被C得到处都是,你刚插下,他便拔起挪走,彼此瞪着眼睛,却只能用动作表达不满。
张阿妹只是静静地看着,不做任何干预。
然而,奇妙的事情在第二天发生了。
经过了一整天的混乱,人们似乎开始从对方的动作中读懂了意图。
有人移动木签,是为了避开自家祖坟;有人调整路线,是考虑到下游的灌溉。
无声的博弈取代了言语的争吵,一种集体的智慧在沉默中慢慢浮现。
到了第三天黄昏,沙盘上那条由木签组成的引水渠路线,蜿蜒曲折,却巧妙地避开了所有障碍,以最经济的方式惠及了最多的田地。
它比任何一个最有经验的里正规划出的路线都要完美。
一位老农看着那最终成型的路线,忍不住发出一声感叹:“天爷!原来不靠那些大人们拍板裁决,咱们自己也能把事理得这么清爽。”
当晚,“无言议事会”这个说法就在村里传开了。
几天后,连邻乡都派人前来观摩,他们带来的不是好奇,而是一种学习的渴望。
这种悄然生长的坚韧,甚至能在最绝望的境地中开出花来。
一支运送救命药材的队伍,在翻越边境的雪山时遭遇了罕见的暴风雪,彻底迷失了方向。
食物耗尽,人人冻得嘴唇发紫,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
就在所有人都准备放弃时,领队在刨挖雪堆试图取暖时,意外地挖出了一只腐朽不堪的皮囊。
皮囊的样式,正是几十年前那位传奇人物陈十一所用的。
传说中,陈十一走遍了这片土地的每一寸角落。
所有人都燃起了希望,认为里面必然藏着一张能够指引他们走出绝境的地图。
领队颤抖着手打开皮囊,所有人都凑了过来。
然而,里面没有地图,没有指南针,只有一枚锈迹斑斑的铜钱,和半块硬得像石头的干饼。
希望瞬间化为绝望。
有人开始咒骂,觉得这是个恶毒的玩笑。
但领队凝视着那两样东西,眼神却渐渐亮了起来。
他忽然明白了。
这不是直接的指引,这是一个考验,也是一种传承。
陈十一留下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解决问题的思路。
“这不是地图。”领队的声音嘶哑却坚定,“这是活下去的办法。”
他下令,将那半块干饼碾碎,分给每个人舔食,维持最低限度的体力。
然后,他把那枚铜钱用红绳紧紧系在队伍旗杆的顶端,用力将旗杆插在他们所在的最高雪堆上。
铜钱在风雪中微微反着光,成了一个微弱却独特的地标。
次日清晨,当风雪稍歇,一支救援队正是循着那枚铜钱的微光找到了他们。
所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