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9章 他不吃牛肉  大唐:开局为李二献上避坑指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359章 他不吃牛肉 (第1/3页)

    “打上门?”

    温禾猛地从院中的藤椅上坐起身,盖在脸上的《本草纲目》抄本“啪”地落在石桌上。

    他近来除了在家与孙思邈探讨“细菌”“人体结构”,顺便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抄了下来。

    连高阳县府的大门都没怎么出,更没招惹过谁,怎么会有人上门“打”来?

    自从上一次的事情后,长安城内还有人有这胆量?

    是觉得家里的矿太多了?

    难不成是前些日子跟孙思邈提想找大体老师,研究人体脏腑的事被人发现了?

    温禾心里咯噔一下。

    可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对。

    这事他只跟孙思邈、齐三说过,按说不该走漏风声才对。

    “走,去看看。”

    温禾压下心头疑虑,起身拍了拍衣摆,快步朝着前院正堂走去。

    阿冬连忙跟在他的身后。

    刚到月亮门,就听见正堂里传来一阵熟悉的大嗓门,带着几分蛮横,又掺着点耍赖的意味。

    “宿国公,真不行!这酒精是用来消毒伤口、泡制药材的,不是酒,真不能给您喝!”

    李泰的声音满是愁容,听着像是快被磨得没了脾气。

    温禾挑着门帘往里一看,顿时乐了。

    正堂里,程知节穿着一身常服,敞着领口,正拍着桌子跟李泰讨酒。

    李泰坐在对面,手里紧紧攥着个装着透明液体的瓷瓶,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

    一旁的李恪则仰头望着房梁上的雕花,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显然是不想掺和这浑水。

    最小的李佑更绝,缩在椅子角落,头埋得低低的,连大气都不敢喘。

    也是,全长安谁不知道程知节是出了名的混不吝,论难缠程度,比宗室里的李道宗还胜三分,这三个皇子哪敢跟他硬刚。

    “什么消毒泡药,某上次尝过一口,那劲头比烈酒还足,比宫里的御酒都够味!”

    程知节瞪着眼睛,伸手就要去抢李泰手里的瓷瓶。

    “你这小子别小气,给某倒一碗,就一碗!”

    “宿国公,你真想喝就找先生要嘛,本王又不敢叫他们拿出来。”

    李泰撇了撇嘴。

    “能要某早就要了,你家先生也是个抠门的。”程知节喝了一声。

    就在两人拉扯间,坐在上首的秦琼忽然咳嗽了几声,声音虽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正闹得欢的程知节像是被按了暂停键,瞬间停住动作,脸上的蛮横立刻换成了赔笑,搓着手道:“二兄,某跟卫王开玩笑呢!哪能真让去偷温县子的宝贝啊,哈哈。”

    说着,他还不忘补充一句,语气带着几分委屈:“不过二兄,那酒精确实不错,某实在喝不惯府里的黄酒,太柔了,没劲儿。”

    他就想不明白了。

    那好东西怎么就不能喝了呢。

    那些突厥人不也喜欢喝烈酒,特别喜欢将鹿血夹杂着烈酒一起。

    那滋味,烈的让人好似要着火一般。

    不过就是如此,也比不上那酒精。

    温禾这才注意到,秦琼坐在窗边的软榻上,脸色比上次见时还要苍白些,身上盖着薄毯,显然是旧伤又犯了,身子虚弱得很。

    即便如此,程知节在他面前,也半点不敢像在别人面前那样犯。

    “义贞,休得胡闹。”

    秦琼又咳了两声,摆了摆手。

    “温小郎君的东西,自有他的用处,你别在这添乱。”

    程知节嘿嘿笑了两声,不敢再提酒精的事,却转眼看向刚进门的温禾,眼睛一亮:“哎?温小郎君来了!正好,某找你有事!”

    温禾走上前,先对着秦琼拱手行了一礼:“见过翼国公。”

    秦琼想要起身回礼,却被温禾拦了下来:“在下是晚辈,那有让国公起身回礼的。”

    “无妨。”

    秦琼还是站了起来,脸色坚毅。

    他这样的人,怎么会允许让别人把自己当做一个废人。

    哪怕温禾没有这个意思,他心中也会觉得不快。

    温禾见状,也便不说什么,转头看向程知节,行了一礼,淡淡的问道。

    “宿国公找我何事?方才听下人说,有人要‘打上门’,我想应该不会是宿国公你吧。”

    “嗨,那是下人瞎传!”

    程知节挠了挠头,难得有些不好意思,“某就是着急找你,让门房快点通报,没成想他们传岔了。”

    他说着,话锋一转,语气急切起来。

    “温小郎君,某听说你请了位孙思邈孙道长来长安,还让他当了济世学堂的山长?”

    温禾点头:“正是,孙道长医术高超,心怀百姓,由他主持济世学堂再合适不过,日后学堂开课,教穷苦子弟学医,便是要济世救人。”

    (PS:评论区说之前的名字不好,所以改了一下)

    程知节这话一出口,温禾心里便有了数。

    想来是今日大朝议上,陛下当众提了孙思邈任济世学堂山长的事,这消息才顺着朝堂传到了程知节耳朵里。

    只是一想到“济世学堂”这名字,温禾心里忍不住犯了点嘀咕。

    这名字虽贴合救民济世的初心,却总觉得少了点气势。

    若是按他之前的想法,叫皇家医学院多霸气?

    日后再顺着往下延伸,搞个皇家科学院,把算术、格物、冶炼这些都归拢进去,说不定还能推着大唐的技艺再往前迈一大步。

    可他转念一想,李世民肯定不会同意。

    温禾咂咂嘴,终究还是把这念头压了下去。

    罢了,济世就济世,能实实在在教出医者救百姓,比什么霸气名头都管用。

    至于程知节今日上门的目的,早在温禾看到软榻上的秦琼时,便猜得八九不离十。

    前些日子他特意去华洲请孙思邈,除了筹备学堂,心里也存着另一层念想。

    便是盼着这位神医能为秦琼看看旧伤。

    秦琼这般为大唐征战半生的猛将,若真像史书里写的那样,后半辈子只能在家中深居简出、受病痛折磨,实在可惜。

    “济世学堂的事倒不急着细聊。”

    程知节咧嘴笑了两声,转头看向秦琼,语气带着几分不容拒绝的热络。

    “二兄,你也别在这端着了,咱今日来高阳府,本就是为了请孙道长给你治病,你快坐舒坦些,别一会儿道长来了,还得担心你身子撑不住。”

    秦琼被他说得无奈,轻叹了口气。

    他本就不是扭捏之人,只是觉得贸然上门叨扰温禾,已是失礼,哪还好意思再主动提求医的事。

    可程知节这般直白点破,他也只能顺着台阶下,对着温禾拱手道:“今日冒昧登门,还望县子莫要责怪,不知孙道长此刻可有空闲?能否劳烦县子请他出来一见?”

    这一礼,秦琼行得郑重。温禾见状,连忙侧身避让,连声道:“秦将军折煞晚辈了,您是大唐功臣,晚辈哪敢受您这般大礼,孙道长此刻应在院中整理医书,晚辈这就去请他过来,您与宿国公且在此稍坐。”

    说罢,他正要转身往外走,李泰却突然快步凑了过来,脸上带着几分急切的慌乱:“先生!我、我突然想起后院还有几只‘颉利’没喂,我得先回去照看,就不在这叨扰了!”

    不等温禾应声,他便像身后有什么东西追着似的,急匆匆地往门外跑,连平日里最宝贝的瓷瓶都忘了拿。

    紧接着,李恪也牵着李佑走了过来,对着温禾规规矩矩行了一礼,语气平静却难掩一丝仓促:“先生,时辰不早了,我带五郎回去读书,今日便先告辞了。”

    “嗯,去吧。”

    温禾看着两人匆忙离去的背影,心里暗自好笑

    “喂颉利?”

    程知节和秦琼面面相觑。

    但他们也没有多想,只是以为是自己听错了。

    那颉利不是还在草原吗?

    ……

    温禾往后院走。

    到了偏院,便见孙思邈正坐在藤榻上,手里捧着一卷线装书,素色道袍搭在榻边,阳光透过梧桐叶的缝隙落在书页上,连带着他鬓边的银丝都泛着柔和的光。

    走近了才看清,孙思邈手中的正是他前些日子抄录的《本草纲目》选段。

    听到脚步声,孙思邈抬起头,眼中带着几分欣喜,连忙将书递到温禾面前:“小郎君来得正好!你这卷医书里记载的‘百草分类法’,竟能将草木按性味、功效细分,比前朝的《神农本草经》更详尽,贫道昨日看到‘当归养血’的注解,颇有感悟,正想与你探讨一番。”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由秦汉医学家集体整理而成,托名神农氏所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位列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分三卷,载药三百六十五种。

    而《本草纲目》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附药图一千一百多幅、方剂一千一千多首,采用自然属性分类,涵盖药物形态、产地、炮制及跨学科知识。

    《神农本草经》以形而上学的“气”为理论基础,奠定中医药整体观与辨证用药原则,被列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其配伍原则至今仍是临床用药基础。

    而且专精于中医理论体系构建。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后来孙思邈的《千金方》,都是参考他的。

    而《本草纲目》在生物学、矿物学、农学等领域贡献突出,但对中医临床的直接影响较弱,最多只是作为一个目录。

    可惜这两部医术在满清的时候,因为某个十全老人被毁了一部分。

    后来小鬼子入侵的时候又被偷走和销毁了一部分。

    温禾在藤榻旁的石凳上坐下,接过孙思邈递来的凉茶抿了一口,笑着道:“孙道长过誉了,这不过是晚辈整理的一些零散记载,能得您认可,已是荣幸,您说的当归养血,晚辈倒觉得可搭配白芍,既能增强滋阴之效,又能缓和当归的温燥。”

    孙思邈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此法甚妙!当归配白芍,一温一凉,一补一敛,确实能兼顾养血与护阴。小郎君年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