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你们知道什么叫做剥皮实草吗? (第2/3页)
,不敢谈‘立功’。再说有县子在朱雀门坐镇,弟兄们心里才有底。”
“分内之事,也该有赏。”
温禾摆了摆手,语气不容置疑。
“你去跟账房说,今日出勤的百骑弟兄,无论官职高低,每人赏一贯钱,就当是上午的辛苦费,另外,让伙房晚上加两个荤菜,给弟兄们补补身子。”
“每人一贯钱?”
范彪先是一愣,随即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脸上的笑意再也藏不住。
要知道,百骑将士每月俸禄也不过两贯多,如今一场值守就赏一贯钱,还加菜,这赏赐着实厚重。
他连忙再次躬身,声音都比刚才响亮了几分.
“末将替今日出勤的弟兄们,谢过县子!弟兄们早上顶着日头站了两个时辰,回来后还忙着看守囚犯,连口热汤都没顾上喝,要是知道县子给这么重的赏,定然会高兴坏了!”
温禾笑着伸手,范彪自觉的蹲下身子,让他好能拍到自己的肩膀。
这懂事的模样,反倒是让温禾有些不太好意思了。
“弟兄们辛苦,这点赏赐是应该的。对了,孟周、吴生、赵磊他们三个,现在在哪?”
“回县子,他们三个现在在营中客房歇着。”
范彪连忙回道。
“上午他们跟着士子们请愿,后来县子让末将把他们带回营中安置,末将怕他们不适应,还特意让人给他们备了茶水点心。县子若是要见他们,末将这就去叫。”
“好,你去把他们叫来,我在书房等他们。”
温禾说完,便转身走向书房。
温禾刚坐下没多久,就听到门外传来轻轻的脚步声,随即响起孟周的声音。
“学生孟周(吴生、赵磊),拜见高阳县子。”
“进来吧。”
温禾抬声道。
三人推门而入,躬身行礼后,才拘谨地站在书桌前,眼神里带着几分紧张和期待。
之前郑县一别,他们心里要说没期待是不可能的。
没想到遇到了高阳县子,还遇见了太子殿下和陛下。
只是那之后,他们还是一如既往,过着清贫的日子。
所以都觉得那个时候好像就是自己做了一场梦。
来长安后,他们不是没有想过去找温禾行卷。
可一直都在犹豫。
没想到高阳县子竟然主动找上了他们。
还给予他们如此重要的任务。
温禾看着三人局促的模样,笑着指了指旁边的椅子:“坐吧,不用这么拘谨。”
三人谢过后,才小心翼翼地坐下,屁股只沾了椅子的一角,身体还微微前倾,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
温禾失笑的摇了摇头,缓缓开口。
“今日在朱雀门,你们做得很好,能够挺身而出,为寒门士子争取公平,这份勇气和担当,很难得。”
孟周闻言,立刻站起身,郑重道:“县子谬赞,此事关乎科举公平,关乎天下寒门士子的前程,即便不是县子交代,学生等人得知勋贵欲暗箱操作,也绝不会袖手旁观,我等读书之人,所求不过公平二字,若连科举都不能公平,那读书还有何用?”
他说得义正词严,眼神里满是坚定,一旁的吴生和赵磊也连忙站起身,附和道。
“孟兄所言极是!我等虽出身寒门,却也知公道自在人心,绝不能让勋贵毁了科举!”
他笑着摆了摆手,让三人坐下。
“你们有这份心,很好。不过,光有勇气和担当还不够,日后若想在朝堂立足,还需有真才实学,有治国理政的本事,我问你们,你们的志向是什么?”
孟周率先开口,眼神里满是憧憬:“学生想做一名直言进谏的臣子,像魏中丞那般,敢于指出君主的过错,为大唐的长治久安尽一份力!”
温禾点了点头,魏徵是贞观朝有名的谏臣,孟周以他为榜样,足见其有报国之心。
他又看向赵磊,问道:“你呢?”
赵磊犹豫了一下,才缓缓道,
“学生以前一直在乡下读书,对朝堂之事了解不多,若是日后能够通过科举进入朝堂,学生定然会学习先贤,恪尽职守,造福百姓,不辜负陛下的信任,不辜负县子的栽培。”
温禾闻言,心里微微一动。
赵磊这话听着冠冕堂皇,却有些空泛。
当官和读书不同,读书只需要钻研典籍,而当官需要处理繁杂的政务,需要应对各种人际关系,需要权衡利弊,不是光有造福百姓的想法就能做好的。
他面上不动声色,只是笑着点了点头,又看向吴生:“你的志向呢?”
吴生沉默了片刻,才轻声道。
“学生没有孟兄那般远大的志向,也没有赵兄那般崇高的追求,学生只想先去地方历练几年,学习怎么为政,怎么处理百姓的事情,若是能到一个县里做个县尉,管好一方治安,让百姓安居乐业,学生便心满意足了。”
温禾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吴生倒是务实。
县尉虽只是从九品的小官,即便是上等县也不过从八品上而已。
但是县尉却掌管一县治安,是最贴近百姓的官职,能在这个职位上做出成绩,远比空喊口号来得实在。
不过,他也不确定吴生这话是真心实意,还是故意说给他听的。
毕竟在官场,务实也是一种难得的品质,容易博得上位者的好感。
他没有再多追问,转而问道。
“距离春闱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你们准备考什么科目?”
孟周和赵磊对视一眼,异口同声道。
“学生准备考明算科。”
温禾有些意外。
明算科主要考算术、历法、工程等知识,难度不小,而且录取人数不多,一般只有对算术有浓厚兴趣且天赋出众的士子才会选择这个科目。
而且明算科出来的,一般是去民部做主事,或者是到国子监做个算学博士。
几乎很难出头。
他看向吴生,问道:“吴生你呢呢?”
“学生报的是明经科。”
吴生低声道。
“学生对儒家经典还算熟悉,明经科相对稳妥一些。”
他有些犹豫,似乎是没什么自信的样子。
温禾知道他们觉得自己出身低,可能比不过那些士族子弟。
既然这三人这一次帮了自己这么大的忙。
自己不如也帮帮他们……
他沉吟了片刻,开口道。
“还有一个月的时间,若是你们愿意,可以搬到我府上住,这段时间,我可以帮你们复习功课,答疑解惑,或许能让你们多几分把握。”
这话一出,三人都愣住了,随即眼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光芒。
要知道,在大唐,士子参加科举前,都会将自己的诗文呈给达官显贵,希望能得到赏识,这便是“行卷”。
可“行卷”也未必能得到达官显贵的青睐,更别说住进达官显贵的府上,得到一对一的指导了。
温禾作为正五品的高阳县子,又是陛下器重的臣子,能主动提出帮他们复习功课,简直是天大的好事!
三人赫然将温禾如今才十一岁的这件事情抛之脑后了。
孟周反应最快,立刻站起身,对着温禾深深一揖。
“学生多谢县子厚爱!若能得到县子指点,学生定当全力以赴,不负县子期望!”
吴生和赵磊也连忙站起身,跟着躬身行礼。
“学生多谢县子!”
“不必多礼。”
温禾笑着摆手。
“你们都是有潜力的人,我不过是举手之劳,你们先下去休息,明天一早,我让人来接你们去府上。”
“是!”
三人再次道谢后,才小心翼翼地退出书房,脚步都比来时轻快了许多,显然是被这个好消息冲昏了头。
温禾看着三人离去的背影,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孟周有风骨,吴生务实,赵磊虽有些空泛,却也并非无可救药,若是能好好培养,说不定日后能帮帮李承乾。
温禾抬手舒展筋骨,胸腔里郁积的烦躁随动作散去大半。
既已决定为李承乾培养助力,春闱的麻烦便不算白扛。
待懒腰伸到极致,他眼神骤然一沉,方才温和尽数褪去,只剩冷冽、
“走,去牢房,我倒要看看,是谁敢借着士子请愿的由头,在太岁头上动土!”
话音落时,他已率先迈步,玄色衣袍扫过门槛,眼底寒芒一闪而过。跟在身后的张文啸与范彪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忌惮。
看得两人心头阵阵发颤,连忙加快脚步跟上。
百骑营的牢房在营区最西侧,依着高墙而建,墙头上插着锋利的铁棘。
门口两名守卫身披重甲,手按腰间横刀,见温禾过来,立刻行礼。
厚重的铁门被两人合力推开,发出“吱呀”的刺耳声响。
牢房走廊两侧的牢房大多空着,只有最尽头的一间里,蜷缩着七道身影。
温禾站在牢门外,借着头顶小窗透进的微光扫过牢内。
七人都穿着浆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衫,头发乱得像鸡窝。
脸上还留着上午被百骑士兵制服时的淤青。
此刻正挤在角落,警惕地盯着门口,眼神里藏着慌乱,却还强撑着摆出强硬姿态。
“小郎君,这些人从上午关进来就硬气得很,无论怎么问,都一口咬定是来请愿的士子,连水都不肯喝一口。”
范彪凑到温禾耳边低声禀报,语气里带着几分无奈。
“弟兄们怕动刑伤了人,坏了小郎君的规矩,一直没敢用强。”
温禾没接话,只是抬手示意张文啸上前。张文啸立刻抽出腰间马鞭,鞭梢在掌心轻轻一绕,迈步走进牢房。
马鞭“啪”地一声抽在地面,清脆的响声在狭小的牢房里回荡,吓得牢内几人身体同时一缩。
“我最后问一遍,你们到底是什么人?谁派你们混在士子里挑事的?”
张文啸声音沉得像铁,目光扫过几人,最后落在一个身材高壮、满脸横肉的汉子身上。
上午就是这汉子在人群里喊得最凶,事前他被百骑拿下后,发现他身上竟然还藏着匕首。
那高壮汉子梗着脖子,唾沫星子飞溅。
“我们就是来请愿的士子!凭什么抓我们?高阳县子好歹是陛下器重的臣子,难道还想屈打成招不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