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74章 竟活活气死了崔钰书  大唐:开局为李二献上避坑指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374章 竟活活气死了崔钰书 (第3/3页)

鸿胪寺的烂摊子,你答应给我的地契到现在都没影,还好意思让我帮你做事?以后少拿鸿胪寺的破事来烦我!”

    李道宗闪身躲过温禾的脚,一把抓住他的肩膀,脸上堆着讨好的笑。

    “小娃娃别急啊,这次真不是鸿胪寺的事,是关于……承盛的。”

    “李道兴?”

    温禾皱起眉头,语气带着几分疑惑。

    “他如今不是被关在大理寺吗?你不会是想让我帮他求情?”

    李道宗干笑两声,搓了搓手。

    “咳咳,本王已经跟陛下请旨了,陛下也同意了,让承盛去百骑历练历练,磨磨他的性子。”

    温禾闻言,眼神瞬间冷了下来。

    不得不说李道宗确实聪明啊。

    他知道若是直接来找自己,自己肯定不会同意。

    所以他干脆想去找了李世民。

    也不知道他和李世民说了什么,竟然同意李道兴来百骑。

    李道宗知道温禾恼怒了。

    “为了表示本王的诚意,本王决定从你这儿购买三千贯的肥皂和玻璃,今年年底之前交付就行,怎么样?”

    温禾眨了眨眼,心中快速盘算起来。

    三千贯可不是小数目,足够他弥补被罚的俸禄,还能剩下不少。

    至于李道兴,只要进了百骑,按规矩来调教,就算他是宗室子弟,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他沉吟片刻,缓缓开口。

    “看在你这么有诚意的份上,这个人我就收下了,不过,丑话说在前头,他若是进了百骑,就得和其他百骑一样,遵守百骑的规矩,你不能过问任何事情,也不能给他任何特殊待遇。”

    “没问题!绝对没问题!”

    李道宗连忙答应下来,生怕温禾反悔。

    “本王明日就叫人把钱送来,承盛那边,本王也会好好叮嘱他,让他在百骑里好好听话,绝不给你添麻烦!”

    温禾点了点头,站起身:“那好,你的事说完了,就请回吧,齐三,送客。”

    “诶诶诶,小娃娃,你这也太绝情了吧?”

    李道宗看着温禾转身就要走,连忙喊道。

    “好歹留本王吃顿饭啊,或者……你不是被禁足了吗?本王带你出去逛逛?”

    “滚!”

    温禾头也不回地甩下一个字,径直走进了内室。

    李道宗看着温禾的背影,忍不住大笑起来。

    他知道,温禾这会正因为禁足的事生气呢。

    陛下特意调了一支上千人的禁军,把温禾的府邸团团围住,府里的人能随意出入,只有温禾不能踏出府门一步,换谁都会憋得慌。

    他摇了摇头,转身离开了温禾的府邸。走出大门时,看着门口守卫的禁军,忍不住叹了口气。

    这些禁军看似看管,实际上,却是在保护温禾。

    不过温禾倒是不寂寞。

    李道宗刚走没多久,张文啸便带着大理寺的人来了。

    “见过高阳县子。”

    来的是大理寺少丞。

    温禾记得之前刘德威还说,要举荐自己做大理寺寺丞。

    也就是说,他差点就成为眼前这个人的上司了。

    “见过少丞,不知大理寺询问有何要是?”

    温禾也疑惑。

    他如今都被禁足在家了,大理寺总不能找他去办案吧。

    “冒昧来找高阳县子,是为了崔巍之事,陛下有旨,让大理寺接管崔巍之事,命寺卿判决,如今判决书已经拟好了,就等着接管崔巍了。”

    那大理寺少丞说道。

    温禾“哦”了一声,好奇道:“不知怎么判的?”

    “腰斩。”

    大理寺少丞笑道。

    温禾愣了一下。

    “朝中没有人反对?”

    他不禁诧异。

    居然判腰斩?

    那崔巍可是清河崔氏二房的嫡孙啊。

    那大理寺少丞看着温禾如此惊讶,不禁失笑道。

    “高阳县子不知,此事两日前已经由大理寺彻查了,这十年内,那私赌草菅人命,已经引起众怒了,何况这腰斩还是陛下亲自拟定的。”

    听到崔巍腰斩,温禾却没有半分的喜悦。

    “据我所指,那崔巍来长安不过几月,而那赌坊存在了十年……”

    他盯着那大理寺少丞。

    “可崔巍已经认罪了,此事皆是他一人所为,和崔氏无关,如今崔氏已经将他驱逐出族谱。”

    大理寺少丞也颇为无奈。

    温禾闻言,当即冷笑一声,什么话都没有说。

    确实够狠的。

    牺牲一个人,换的崔氏挽回清誉啊。

    能想到这一招的人,够心狠的。

    ……

    长安平康坊的“醉仙楼”二楼雅座。

    雕花窗棂半开,窗外的喧嚣被隔绝在外,只余屋内淡淡的茶香与酒香交织。

    身穿月白长衫的青年端着茶盏,起身对着对面的崔敦礼拱手一拜,语气带着几分恳切。

    “此事多谢崔兄从旁协助,若不是你暗中周旋,我崔氏二房怕是真要被家兄拖累,万劫不复了。”

    这青年是崔巍的胞弟崔屿,崔氏二房的嫡次子。

    崔钰书死后,崔氏内部争论不休,最终还是崔敦礼出面,以博陵崔氏的名义从中调和,才让族老们放弃了硬拼的念头,也保住了未涉事的二房。

    崔敦礼连忙上前扶住他,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

    “子安兄,你这是作甚?一笔写不出两个‘崔’字,你我先祖同出一脉,如今五姓七望本该同气连枝,互相扶持才是,何况崔公仙逝,崔氏正是艰难之时,我岂能坐视不理?”

    崔屿垂下眼眸,脸上露出沉痛之色,语气哽咽。

    “都怪家兄糊涂,私设赌坊、牵扯拐卖之事,不仅害了自己,还连累大父气急攻心而亡,真是家门不幸……若不是崔兄你劝住族老们,不让他们与朝廷硬抗,只怕我崔氏整个嫡系,都要为家兄陪葬。”

    “可恨温禾竖子……唉,小弟无能,否则怎会让一田舍儿得意至此。”

    “若是有朝一日,定要叫他万劫不复!”

    “只是可怜了某那阿兄。”

    他说的悲伤。

    可若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他眼底没有半分真正的悲伤,连眼眶都未曾泛红。

    崔敦礼何等精明,自然看穿了他的伪装,却没有点破,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叮嘱。

    “如今崔氏与温禾算是彻底决裂了,但你切记,切不可冲动行事,陛下对崔氏本就有猜忌,若是再闹出什么事端,只会让崔氏陷入更深的困境,该隐忍时便隐忍,先保住崔氏的根基才是重中之重。”

    “崔兄所言甚是,小弟记下了。”

    崔屿连忙躬身应下,态度愈发恭敬。

    他知道,如今崔氏失势,博陵崔氏的态度至关重要,若是能攀上崔敦礼,对他二房日后在族中立足大有裨益。

    两人又寒暄了几句,崔屿才起身告辞。

    崔敦礼送他到雅座门口,看着他的身影消失在楼梯口,脸上的笑意瞬间淡去,转身走向隔壁的隔间。

    隔间内,一张棋盘摆在桌案中央,黑白棋子交错摆放,正处于胶着之势。

    荀珏坐在棋盘一侧,身着青色锦袍,手中捏着一枚黑子,见崔敦礼进来,便将棋子轻轻落在棋盘上,抬头笑道。

    “清河崔氏决意退出长安,这天下第一士族的名号,或许要落到了博陵崔氏头上,憋在博陵崔氏胸中数百年的鸟气,今日总算是出了。”

    崔敦礼走到棋盘另一侧坐下,拿起一枚白子落下,语气平淡。

    “不过是虚名罢了,倒是该恭喜子璋贤弟,如今入了刑部,成了正六品的员外郎。”

    荀珏闻言,嘴角勾起一抹自嘲的笑。

    “不过是个闲职罢了,哪值得恭喜?若不是崔钰书那老狗昏了头,想出用流言陷害温禾,我也没机会借着揭发此事的功劳,得到陛下的赏识,终究还是陛下棋高一招,逼得崔氏不得不退出长安。”

    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几分遗憾。

    “可惜的是,我还没来得及去检举崔钰书,那老狗就先一步气死了,倒是便宜了他。”

    崔敦礼拿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目光落在棋盘上,忽然问道。

    “那不知子璋兄,日后是想继续做陛下手中的棋子,还是想做那执棋之人?”

    荀珏握着棋子的手微微一顿,抬眼看向崔敦礼,眼底闪过一丝复杂。

    他沉默片刻,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手中的黑子落在棋盘上,声音低沉。

    “在这长安城里,无论是棋子还是执棋之人,又有什么区别?陛下心思深沉,手段狠厉,谁又能真正逃得过他的掌控?”

    他苦笑一声,语气里满是无奈。

    “何况,还有个温禾,他今年才十一岁啊……他才十一岁啊。”

    他话中满满的无力。

    说罢,他放下手中的棋子,对着崔敦礼拱手。

    “这局棋,在下输了。”

    崔敦礼却没有应声,反而伸手拿起荀珏方才放下的黑子,轻轻落在棋盘的一处空位上,语气带着几分深意。

    “子璋兄服输得太早了,上了这棋盘,一旦轻易认输,便是万劫不复。”

    荀珏望着棋盘上那枚被重新落下的黑子,又看了看崔敦礼平静的侧脸,心中疑惑。

    他实在猜不透崔敦礼的心思。清河崔氏惨败,表面上看是输给了温禾。

    可他们这些人都清楚,温禾不过是陛下手中的刀,真正让崔氏低头的,是那位坐在太极殿上的帝王。

    崔敦礼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缓缓开口、

    “温禾虽厉害,却也有弱点,他年纪太小,陛下绝不会拔苗助长,至少在太子继位之前,他都不可能真正进入中枢,这便是你我的机会。”

    “唯有忍耐,才能换得机会。”

    他拿起一枚白子,落在棋盘上,声音放缓。

    “这一年多来,长安实在闹得有些不太平静,该平静一些了,也好让那位高阳县子好好休息休息。”

    荀珏顺着他的目光看向窗外,只见楼下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

    可这繁华之下,暗藏的汹涌与算计,只有他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才能体会。

    崔敦礼端起茶盏,对着荀珏举了举,眼中闪过一丝微光。

    “但愿这长安的平静,能多维持些时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