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201章 书房议事  穿越古代:三个女人N台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 2201章 书房议事 (第2/3页)

    三人都是聪明人,哪能不明白这话背后的未尽之意。

    段晓棠和祝明月的农业技能用四个字形容就是,菜但爱种。

    说白了,就是个九成八的门外汉。

    她们反复提醒,可见红薯可能大面积生病的风险,绝非危言耸听。

    若是真照孙无咎之前全部种红薯的想法来,一旦出事,等待百姓的只有饥荒一条路。

    所以无论祝明月还是段晓棠,都会慎之又慎地提醒,先在边边角角的贫瘠土地上试种。

    一来,贫瘠地种其他粮食产量本就低,种红薯好歹能有收成。

    二来,也是为了保证粮食结构的多样性,哪怕真遇到极端情况,也不至于被“一锅端”,还有其他口粮能撑着。

    杜乔地方官当久了,更加务实,“何况,还要考虑朝廷的赋税。”

    大吴的赋税,要么收布,要么收粮,太平县周边历来是缴粟米的。

    红薯不在朝廷的赋税行列里,总不能让百姓用红薯去抵税吧!

    粟米保存得当,能放好几年不变质。

    红薯哪怕精心存入地窖,最多也就能存半年。

    这半年一过,没了红薯,百姓还得靠粟米、高粱这些口粮过活。

    当然,对肉食者来说,偶尔吃几顿红薯饭、烤红薯,甜蜜的口味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可对天天靠红薯填肚子的普通百姓而言,连续吃几个月,绝对是一种折磨。

    相比起来,其他口粮,就没有类似的“后患”。

    但这一切,在生存面前,不值一提。

    不能只让百姓“活着’,还得让他们能“好好活”,其他口粮的种植,就不能断。

    孙无咎知错能改,“是我想差了。”

    三人在书房中商量了将近一个时辰,才各自散开。

    孙无咎想起还有些关于并州田庄的细节要跟杜乔确认,可转头往院子里一扫,却连杜乔的衣角都没瞧见。

    他嘀咕着,“奇怪,刚还在这儿的,怎么转眼就没影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