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23 酸萝卜老鸭汤  我的饭馆通北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223 酸萝卜老鸭汤 (第1/3页)

    泡菜的制作方法非常简单,但这不等于人人泡出来的菜都好吃,这中间也有学问。

    技术尚在其次,首先得有个好坛子,两条标准:檐口深、不漏气。

    现在很多人喜欢用玻璃坛子泡菜,看着更美观,但避光性差易导致变质,更适合用于短期腌制“洗澡泡菜”。

    吴振华仍习惯用传统的陶土坛子,坛子要用黏性强的土来烧制,俗称“糍粑土”,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坛沿水槽隔绝氧气,同时允许发酵气体排出。

    用好坛子泡菜,常能听到檐口处咕噜咕噜的气泡声,老爷子常说:“泡菜坛子唱歌了!”其实就是发酵气体外溢的声音。

    此外,泡洗澡泡菜的坛子、泡辣椒的坛子、泡姜和泡陈年泡菜的坛子……讲究个专坛专用,不能混为一“坛”。

    单凭这坛“传家宝”,就知道老爷子是专业的,这事儿便交给他老人家全权处置。

    只不过,按吴振华的意思,店里现有的泡菜都不过关,应全部重泡。

    吴铭同意,新泡未久的菜自然不如二三十年的老坛酸菜够味。

    至于逐步汰换掉的泡菜,当然不会扔掉,恰逢中元节,那就做两道和节日相关的菜。

    吴铭支取三百文给李二郎,吩咐道:“二郎,你去肉市买四只老鸭回来。”

    谢清欢好奇询问:“师父,买鸭子做什么?”

    店里的固定菜品用不着鸭肉,莫非又要出新菜了?

    果然,师父说道:“待会儿炖个酸萝卜老鸭汤。”

    许多传统节日历经千年延续至今,意涵和习俗都已与宋时不同,七夕节如此,中元节同样如此。

    虽然中元节在现代都市里已经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但在乡下尤其是两广地区仍有吃鸭子的习俗,相传鸭子能够驮着祖先顺利过河回家,又因“鸭”与“压”谐音,象征着镇压邪祟,护佑家宅平安。

    话虽如此,主要还是为了消耗酸萝卜。

    唯有吴振华明白孙儿的“良苦用心”,竖起大拇指道:“这个好!正好今天过节!”

    许多不再盛行的习俗,也只有老爷子这个岁数的人还记得。

    吃过早饭,一家四口出门买菜。

    厨房里,三位厨娘着手处理食材,把今日的肉菜卤上。

    卤菜作为两边的固定菜品,自然是新员工的“必修课”,教学任务仍交给徒弟。

    谢清欢起初尚有些不情愿,生怕被何双双师徒抢了活计。

    她能独立烹制的菜品本就不多,卤菜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难免会产生猫咪心态,感觉自己的领域被他人侵犯。

    何况她如今视何双双师徒为竞争者,心里的不安和不快更为强烈。

    后来发觉三个人合作轻松许多,也就不再抗拒,反倒生出几分自嘲来:清欢啊清欢,亏你还是师父的大弟子,怎会如此狭隘?既是竞争便该堂堂正正……

    用师父的话说,与其死守着一亩三分地,不如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她自偷学刀工起,杨厨娘便夸她天赋出众,师父亦称赞过她的悟性。在她看来,双双姐不过是闻道在先罢了,她只需潜心学艺,假以时日,厨艺绝不比任何人差。

    是以,近些日子,她越发积极刻苦,不放过每一个练手的机会。

    吴铭归来时,见三人配合默契,井井有条,不禁暗暗点头。

    经过一周的磨合,终于有点现代厨房的样子了。

    谢清欢眼尖,一眼便瞧见师父今日拎回来一样新食材:“这是……毛豆?”

    吴铭给出肯定答复:“你太师祖要煮盐水毛豆。”

    老爷子说,以前乡下七月半祭祖要吃毛豆。这个时节的毛豆颗粒饱满圆润,用盐水煮上一大盆,祭奠完了以后,就着初凉的秋风和明亮的月色,一边喝酒吃毛豆,一边摆龙门阵,巴适惨了。

    确实巴适,只是和中元节关系不大,川渝夏夜的街头,到处都是冷啖杯,毛豆下酒,早已成为固定搭配。

    “盐水毛豆?”

    三位厨娘面面相觑,皆不明所以。

    毛豆自是知道的,正所谓“市桥压担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