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27 自助餐  我的饭馆通北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227 自助餐 (第2/3页)

?”

    “怎么可能?王老吉成本多高,不划算。弄一锅冰鲜柠檬水,我等会儿再做个小吃,足够了。”

    来吴记用饭的食客,人均消费在五十文左右,那群书生也不全是富家子弟,因此自助餐的价格不宜定得太高。

    吴铭认为七十文比较合适。

    这个价位,他又不打算上预制菜,肯定得考虑成本,毕竟,无论在哪个时代,学生都是饭量最大的群体之一。

    至于菜品种类,吴记川饭规模尚小,不宜做太多菜,一来备料不便,二来店堂里也放不下。等以后做大做强了,再搞大型自助餐也不迟。

    父子俩归来不久,李二郎也坐着太平车将桌椅拉到了店门口。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桌椅的品质不差,价钱自然不低,四套花了足足十贯。

    倒是无妨,等乔家升级成雅间,终归要添置。

    李二郎和锦儿将桌椅搬进乔家,吴铭则回到厨房,马不停蹄地备菜备料。

    今天的活计非常多,老爷子和老妈又不在,必须抓紧时间。

    菜品昨天便已定下,大多是之前做过的菜,但有些是考生没吃过的,诸如酸菜鱼、盐水毛豆之类。

    唯有一样新菜,准确地说,是新的小吃。

    甭管是什么,但听得一个“新”字,谢清欢便嗖地凑至近前,见师父取出红糖和大米粉,好奇询问:“师父,这是在做什么菜?”

    “红糖凉虾。”

    红糖凉虾是流行于湖北、四川及云贵地区的消暑甜品,由米浆和红糖水制成,因形似小虾而得名。

    吴铭小时候没少吃这玩意儿,尤其是盛夏时节,放学后在街边摊花个五毛钱嗦一碗凉丝丝、甜滋滋的红糖凉虾,不要太爽。

    现在至少六块起步,如果加点水果,就得卖八九块。

    这道小吃各地的做法不尽相同,但做起来都非常简单,川渝地区通常会添加豌豆淀粉,吃起来口感更Q弹。

    “看好了,我只教一次。”

    吴铭先熬红糖汁,没什么操作可言,就是把红糖和水同煮,煮至粘稠关火,倒入碗里晾凉,随后放冰箱里冷藏。

    另取一碗,倒入适量的大米粉和豌豆淀粉,再添入清水搅拌至无稀糊状。

    烧一锅水,等水面泛起鱼眼泡时倒入淀粉水,转小火边煮边不停搅拌,两三分钟后,就变成浓稠的糊糊状。

    将提前准备好的凉开水取出,上面放一个漏勺,把煮好的糊糊倒入漏勺里,上面用铲子轻轻按压。

    糊糊顺着漏眼掉进凉开水里,形成头大尾细的独特形态,一只只嫩白晶莹的,其实吴铭觉得更像蝌蚪,但凉虾叫起来更好听。

    把凉虾捞起,沥干水放碗里,待会儿上菜时倒入冷藏好的红糖汁,搅拌均匀即可。

    不等师父发问,谢清欢抢答道:“我会了!”

    吴铭笑起来:“好,那就由你来做,把这里的红糖都煮了。”

    他将各项任务分配下去,厨房里立刻忙碌开来。

    ……

    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苏轼、苏辙自五月抵京以来,闭门温书备考,未尝细览京师风华。今秋闱既毕,又得父翁应允,兄弟二人终可畅意游赏数日。

    时隔多日,“寄应六子”再度聚首,免不了要聊聊考试,对对答案。

    “妙哉!子瞻此论,思之精微,察之秋毫,层层剖断,令人叹服!”

    “子中兄过誉!兄台之论,周洽圆融,指陈时务,鞭辟入里,令人拍案!”

    六人平日里虽也互相推许,却多少夹杂着酬酢之意,用现代的话说,只是商业互吹,并不清楚彼此的深浅。

    如今听了各自的破题思路,由衷赞叹,敬佩之意溢于言表。

    时辰尚早,六人离了兴国寺,沿兴子行街往东游赏而去。

    内城繁华远胜外城,街上行人如织,香车络绎,各色酒楼、店铺、摊贩夹道,喧嚣扑面,吆喝盈街。

    六人且行且观,见多识广的林希肩负起导游之职,为二苏介绍沿途市井风情。

    及至巍峨宫墙下,林希遥指前方巨阙道:“瞧,那便是东华门了。待来年殿试之期,贡士便由此门而入,进士及第者亦将在此门外听候天子唱名!”

    二苏举目望去,但见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