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你们要不先听朕把话说完? (第1/3页)
汪直?
听见这话,房间里的两人都陷入了思索。
这个思索,不是对自己脑子的怀疑,是对王爷基本的尊重。
他们不至于蠢到在王爷一提问就立刻反驳对方的结论,以彰显自己的聪明。
那样既不礼貌,也不沉稳,还很找死。
但从内心深处而言,他们是不相信王爷这个怀疑的。
所以,梅先生率先开口,“王爷此言甚是有理,汪直作为此番事情的直接联络人,的确有能力神不知鬼不觉地做到这一番事情。但是,他没如此做的道理啊!”
“他的一切都是靠着王爷来的,他的手下也都习惯了跟着王爷,他出卖倭寇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他和许东势不两立,如今许东已经率先投靠了朝廷,他再跟过去,能得什么好?”
说着,他朝越王拱了拱手,“王爷,事实上,井上五郎已经当面向在下陈述了情况,的确是中条三郎这个倭寇内部的先锋,出卖了他们的行程,从而让朝廷有了提前的准备,设下了包围。”
越王闻言,沉默片刻,“当时他是被汪直救下,而且人也是在汪直的船上,生死皆操纵于汪直,他那个时候说的话,是否真心值得思量。”
说完,他看着二人,补充道:“本王并不是一定要坐实汪直的罪行,反而是想要洗脱他的嫌疑。而若是要洗脱嫌疑,就必须有非常充分的理由,如此本王也才能毫无保留地继续信任他!”
他叹了口气,“此番倭寇折戟,局势愈发艰难,乃是难得的大败,必须得弄清楚原由,消除其中隐患,否则今后还会招致更大的败局。”
荀先生闻言,十分认同地附和道:“王爷高见,此番倭寇大败,的确让本来就有些麻烦的局面变得愈发不堪,我们必须要找出其中根源,方能不再重蹈覆辙。”
“不过,在下也同样认为,汪直并没有私通朝廷的嫌疑。原因有三。”
“其一是如方才梅兄所言,汪直没有这么做的动机,他现在正在势力蓬勃发展的阶段,不像日落西山的许东,并没有改弦更张的动力和意义。他的一切都是王爷给的,投靠朝廷并不能给他更多的东西,相反若是王爷能登大宝,他才是能够真正一飞冲天。”
“其二是汪直救援井上五郎这件事。在下的意思,并非是说他去救人就能表明他的无辜,而是说,如果他真的私通朝廷,那么让井上五郎被抓捕,从而牵扯出那些陈年旧事,并且让朝廷的战果更大,才更符合他的利益。他没有理由一边私通朝廷,一边又救了井上五郎。”
越王缓缓点头,看向荀先生的目光中充满了赞许。
这才是自己需要的谋士,而不是那种只会讲些仁义道德和阿谀奉承之辈。
同时他也开始期待起荀先生的第三个原因来。
“至于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按照杭州知府杨志鸿,与江南商会会长朱俊达所言,钦差暗中操持的此事,整个过程和方才梅兄所言,两相印证,完全对得上。而去岁的苏州大捷,中条三郎失踪,再出现,都符合此事的内情。”
“而根据二人所言,朝廷钦差的下一步动作,很可能就是针对汪直。”
他看着越王,声音不重但却十分坚定道:“而王爷在海上已经失去了许东,不能再失去汪直了。”
越王微微颔首,稍作沉吟,“本王也并非真的就怀疑汪直,而是此事重大,任何有可能的人,都应该排除嫌疑。如今听二位这么讲,看来本王的确可以相信,汪直是忠心的。”
梅先生拱手道:“王爷英明。诚如荀兄所言,若是汪直被剿杀,咱们在海上的局面就真正难了,而一旦失去了海面的管控,想要掌控江南士绅,恐怕就麻烦了。”
“如今朝廷钦差不仅有了许东的投靠,还调来了武昌卫水师帮助,同时名义上还节制沿海诸卫,实力强大。”
“故而在下斗胆,请王爷斟酌,对汪直施以援手,以壮其力。”
越王缓缓走回椅子坐下,手指敲着扶手,“此事在许东投靠朝廷之后,本王便已经在筹备了。汪直一人之力,恐怕难敌朝廷水师和许东的联手,的确需要多给他一些助力了。”
梅先生松了口气,如此也算是完成了对汪直的承诺了。
他看着荀先生平静坐着的样子,也识趣起身,“王爷,荀先生,那在下就先告退了。”
当看到越王微微颔首,并没有挽留,他登时明白自己的识趣非常对头,当即脚底抹油。
待房间内只剩下越王和荀先生,越王主动开口道:“荀先生连夜从杭州赶来,想必不单是为了告知本王这些消息吧。”
荀先生一脸佩服地看着越王,“果然什么都瞒不过王爷,在下前来,是想问问王爷,接下来打算如何行事?”
越王不动声色,“荀先生有何高见?”
荀先生轻声道:“如今情况已经很清楚了,指望从朝堂层面,逼退齐政,恐怕很难了。而齐政在通过倭寇一战赢得了巨大的优势之后,也同样不会收手,他的目标,也基本可以确定,是在海上。”
越王皱着眉头,“为何不是陆地?他煽动江南奴变,如今奴变之风处处蔓延,已经波及到了福建等地,他靠着这些家奴,是有能力逼迫整个江南士绅妥协的。”
荀先生摇了摇头,“那样,他就在明面上,站到了天下士绅的对立面了。以他的本事和才智,如果他知道了王爷有异心,那绝对不会这样主动将这些人推到咱们这边来的。”
宣先生郑重道:“在下曾经细细研究过他和卫王在山西剿匪的战绩,又观察他来到江南的行事风格,发现此人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