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11章 你们要不先听朕把话说完?  寒门权相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第411章 你们要不先听朕把话说完? (第3/3页)

,老是滞留在中京,也不是个办法啊!”

    顾相缓缓开口,既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同时言语间也让人挑不出毛病。

    一旁的下属自然就没有那么松弛,要想稳固信任和青睐,就自然得表现得懂事。

    他点头附和,“可不是么,如今的江南,奴变、倭患、走私,都是迫在眉睫之事,俞大人这位熟悉地方事务,同时又老成持重,治理江南这些年卓有成效的总督,却闲置在中京,不能归衙理政,这着实有些浪费了。”

    顾相嗯了一声,“本相担心,若是贼人趁着这位江南的压舱石不在,兴风作浪,江南百姓何辜啊!”

    下属试探道:“那下官去联系一下同僚,向陛下建言?”

    顾相摇了摇头,“胡闹,无凭无据,只凭着一个莫须有的可能,就妄想左右朝堂决议不成?”

    下属立刻明白了过来,恭敬地表示受教。

    只凭着这个不能这么做,不是指这个事情本身是错的,而是指底气还不够,意思就是有别的倚仗就可以。

    而正当此时,一个政事堂守卫匆匆前来,“顾相,陛下传召,其余诸位相公都准备动身了。”

    顾相眉头一挑,“好,本相这就过去。”

    说完,他看了那个下属一眼,迈步离开。

    看着顾相的背影,下属在心里也立刻明悟,要赶紧去准备联络同僚,一旦江南有变,就要立刻在朝堂之上鼓噪。

    新帝登基之后,朝中小范围议事的场所先是从先帝后期的御书房,改到了广宇楼。

    后面为了照顾这帮年迈的老相公们,又不得不结合实际,将议事之所改到了广宇楼旁边的仁寿殿。

    同时将仁寿殿改名勤政殿,锐意进取之意,显露无疑。

    当顾相和政事堂其余诸相一起,走入了勤政殿,发现已经等在其中的兵部尚书韩贤和江南总督俞翰文时,登时心头大喜。

    如果他猜得不错,应该确实是江南出了事情。

    否则此刻应该没有什么大事,是需要政事堂齐聚的同时还要请俞翰文出席的。

    这情况,不止他看在眼里,几乎所有到会的人,都在扫了一眼之后,心头有了判断。

    而果然也不出他们所料。

    当他们落座之后,陛下开口的第一句话,就印证了他们的判断。

    “诸位爱卿,刚刚接到江南急信,五月初八,有大批倭寇,进犯嘉兴府。”

    俞翰文心头满是得意,嘴角都快压不住了。

    瞧见了吧,这就是江南!

    虽然你是皇帝,虽然这朝堂不再是江南党独大,但他们依旧有着自己拿捏朝廷的手段。

    俞翰文没有和顾相交换眼神,但两个老狐狸显然不需要那样直白的沟通,默契是自然而然的。

    顾相当即开口,“陛下,江南局势复杂,且富庶非凡,乃我朝赋税重地,向来被倭寇所觊觎,老臣以为,还是需要一个熟悉情况,且能够统领各方的人选坐镇,才能防备倭寇和海盗的进犯,护佑一方安宁。”

    “如今江南总督俞翰文在京中协助调查杭州卫贪腐窝案已有些日子,这些倭寇就是钻了这个空子,才敢兴风作浪。老臣斗胆,请陛下速令俞大人归衙,以安江南人心,同时剿杀倭寇,为我大梁子民复仇!”

    他没有攻击齐政的无能,因为江南如今的状况就是最好的佐证。

    而俞翰文以前的政绩也是他此番归去最大的倚仗。

    除非陛下不想要江南了,否则让俞翰文回去安抚人心,稳住局面,就是最佳方案!

    顾相的话音落下,俞翰文便配合默契地开口,慨然道:“陛下,臣愿立下军令状,必将此股倭寇剿杀,为嘉兴百姓复仇,安定江南大局,彰我大梁军威!”

    看见俞翰文的举动,其余人都明白他的用意。

    而同时,他们也更明白,这场倭乱和此事之间可能的联系。

    但之所以这个招数人家屡试不爽,就是因为真的好用啊!

    只要你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江南势力勾结倭寇,戕害百姓,那即便是皇帝,也不能坐视江南遭到荼毒,天下子民皆为陛下臣民,岂有厚此薄彼甚至弃之不顾之理,这是表面上任何人都必须遵守的铁律。

    郭应心和白圭等人都抿着嘴,思索着如何反驳。

    可若是他们能够观察一下身旁,就能发现,兵部尚书韩贤的神色,略显古怪。

    在俞翰文慷慨激昂的军令状之后,主位上,新帝缓缓开口。

    “这倒不用了,朕方才还没说完,舟山侯已经将倭寇解决了。”

    啊?

    殿中除开刚刚得知了消息的韩贤,其余人都齐齐愣住了。

    “韩爱卿,你跟大家说说吧。”

    韩贤起身开口道:“诸位大人,此番倭寇来犯,全在舟山侯意料之中,他暗中组织兵马,在嘉兴府外设伏,击溃了这股倭寇,斩首三千级,俘虏一千人。”

    “同时,还命前往江南听命的武昌卫指挥使在海面布防,剿杀倭寇残部,再度斩首七百余级。”

    “五千倭寇进犯,最终只有两百余人遁入深海。此乃我大梁抗倭数十年未有之大捷!”

    听见这话,郭应心和白圭等人俱是喜出望外。

    而顾相和俞翰文则是如遭雷击。

    尤其是俞翰文。

    他呆立原地,脑海中回想着韩贤那句:数十年未有之大捷!!!

    久久不停。

    新帝看着顾相和俞翰文,微笑着补上了最后一刀,“不过二位爱卿心忧国事,替朕解忧的拳拳之心,朕感受到了,朕很欣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