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诺贝尔的荣耀 (第2/3页)
赫特曼!”
“他于铝锰合金中发现‘不可能’的准晶体——原子以永不重复的精密韵律排列,犹如波斯穹顶的数学之诗。此发现颠覆了固体物质的基本定义,催生从超强钢材到不粘锅具的科技革命。”
谢赫特曼扶椅起身,镜片后眸光灼灼,仿佛仍凝视着1982年那台颠覆认知的电子显微镜。
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代表扬-安德斯·希尔登台,光柱笼罩三位免疫学家:
“布鲁斯·博伊特勒、朱尔斯·霍夫曼与已故的拉尔夫·斯坦曼!”
“他们揭开了免疫防御的烽火台——博伊特勒与霍夫曼发现Toll样受体如何点燃炎症烽烟;斯坦曼则寻获树突细胞,这位‘哨兵’教会T细胞辨认敌友,他们的战场在显微镜下的微观宇宙,却守护着亿万生命的疆土。”
这届的评选除了洛珞这个特殊的获奖者外还有打破陈规的人。
诺贝尔奖通常不授予已故人士,但评委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已做出决定,最终经过商议,决定不取消斯坦曼的获奖资格。
斯坦曼的空椅被白玫瑰环绕,其家人含泪抚胸致意。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手持诗集走向台前: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
“他用凝练的意象凿开现实冰层,‘地铁站台昏黄的光晕里,野花从混凝土裂隙探向钢轨’——如此诗句让我们在工业文明的机械心跳中,听见自然永恒的脉搏。”
轮椅上的诗人指尖轻颤,仿佛正触碰波罗的海潮湿的薄雾。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主席托尔比约恩·亚格兰肃立:
“埃伦·约翰逊-瑟利夫、莱伊曼·古博韦与塔瓦库·卡曼!”
“她们以非暴力抗争为武器:瑟利夫在战后利比里亚废墟中重建秩序,古博韦集结妇女以静坐终结内战,卡曼则擎起也门民主的火炬,今夜荣光属于所有为平等而战的女性——当她们昂首前行,世界必须侧耳倾听!”
三位女性并肩而立,传统头巾、非洲彩袍与西装的色彩在讲台上交织成人类勇气的旗帜。
每一位获奖者的名字被念出,都伴随着热烈的掌声。
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度、不同的领域,却都在各自的疆域里,以非凡的智慧、不懈的探索、无畏的勇气或深邃的思考,拓展着人类认知与生存的边界。
他们的名字,在这一刻被镌刻在人类文明的荣誉殿堂之上。
音乐厅内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舞台中央。
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陛下,这位诺贝尔奖传统的最高见证者,亲自走向每一位获奖者。
当他立于洛珞面前时,目光中既有对科学成就的由衷赞赏,也隐含着一丝对这年轻科学家背后所代表的国家力量与复杂背景的了然。
国王陛下郑重地将象征至高科学荣誉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证书、那枚镌刻着智慧女神形象的纯金奖章,以及代表着10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信封,一一交到洛珞手中。这一瞬,凝聚了华国科学界数代人的期盼与奋斗,也凝固了历史。
聚光灯追随着洛珞,他沉稳地走向演讲台。
台下,刘艺菲紧握着双手,眼中充满骄傲与关切;远处,是无数同胞乃至全世界注视着这场直播的目光。
他深吸一口气,清澈而平静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了整个殿堂:
“尊敬的国王陛下,皇室成员,各位诺贝尔奖得主,女士们,先生们:
“站在这个承载着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先生伟大精神与人类最高科学理想的殿堂,接受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我内心充满无限的感激与深深的敬畏。
“数学方程,是我们理解宇宙奥秘的语言,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如同描绘流体世界的一幅宏伟却混沌的画卷,我的工作,洛氏湍流理论,旨在为这幅画卷寻找一种新的、更清晰的解读方式。”
“探索湍流那无序表象下的有序结构,不仅是对纯粹理性之美的追寻,更是我们解锁未来清洁、无限能源——可控核聚变——所必须跨越的关键门槛,今天,这份荣誉不仅是对理论探索本身的认可,也是对它在华国黄泽岛‘盘古’装置风洞实验、气象模型验证中所展现出的巨大实用价值的肯定。”
“然而,这份荣耀绝不仅仅属于我个人,它属于那些在实验室里昼夜不息、在计算桌前绞尽脑汁的团队成员们,是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将思想转化为现实;它属于我的祖国,是它提供了稳定、强大的科研环境和不懈的支持,让大胆的科学构想得以生根发芽,让验证理论的宏伟工程‘盘古’得以拔地而起,我深深感恩于这片哺育我、成就我的土地。”
“这份奖项,更属于所有在基础科学领域默默耕耘、勇于挑战未知疆域的探索者们,基础研究是科技大厦最深的根基,是驱动人类文明向前的核心引擎,它需要时间的沉淀、耐心的等待,更需要开放的国际合作与纯粹的对真理的追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