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诺贝尔的荣耀 (第3/3页)
,我期待,这份荣誉能够激励更多年轻的头脑,无论他们身在何方,都能勇敢地投身于揭开自然规律面纱的伟大事业中。”
“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永无止境,对星辰大海的向往亘古不息,我们站在一个能源格局深刻变革、太空探索方兴未艾的时代路口,我深信,科学的力量,源于对真理的执着探索和无畏的应用实践,应当用于照亮人类共同的未来,服务于和平与可持续发展,而非筑起新的高墙,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科学与智慧的星光,不仅闪耀在这座奖杯上,更能照亮我们通往更美好未来的道路。”
“谢谢大家。”
洛珞的致辞,既展现了一位顶尖科学家对理论探索的深刻洞见和对应用价值的清晰认识,更饱含着对祖国培养的赤子之心和对人类共同未来的深切期许。
他的话语没有煽情,却充满了理性的力量与厚重的责任感。当他结束发言,深深鞠躬时,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内再次爆发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这掌声,不仅是对一位科学天才的褒奖,更是对一个国家在基础科学领域取得历史性突破的敬意。
这一刻,洛珞左襟上那枚小小的国徽,在诺贝尔奖章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璀璨夺目。
属于华国的第一枚诺贝尔物理学奖,终于实至名归地写入了人类科学史的荣耀篇章。
此刻斯德哥尔摩时间正值下午五点半,但另一端大洋彼岸的京城已经午夜十二点多了。
虽然诺贝尔颁奖典礼有CCTV的人现场录制还有全球直播,只是华国显然不可能在这个午夜时分,跟着一块同步直播。
洛珞这一荣耀万千的时刻,以及那精彩的发言,都要等到明天,经过央视的主编记者们一同整理好文稿,然后在最短的时间内经过多个领导审批后,在新闻里跟大家正式见面。
但却有人提前关注着这一幕。
西山小院里,看着最新传回来的视频里,洛珞的获奖致辞,老领导欣慰的点了点头。
这里面很多话不仅仅是洛珞的获奖感言,更是华国对能源发展的看法和方向。
类似的话他们的能源部,外交部,电力局等部门已经在各种场合说了不知道多少,但恐怕加在一起都没有这次的声音大。
即便是同样的话,也要看由谁来说,在什么场合说。
距离伏羲堆的完成已经很近了,夸父项目甚至已经一口气规划了三个新的商业堆,只等伏羲堆建成就立刻动工。
按照这个趋势,不出两年,整个华国的电力系统就将完全告别火力发电,大量的煤炭企业,工厂也势必会退出历史舞台。
不过他们却丝毫不担心,因为他们早就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循序渐进,徐徐图之。
只不过到时候影响的肯定不是华国内部,整个世界的能源格局都将随之动荡,而现在伏羲堆建成并网有些事没有可能瞒住,那就不如慢慢的给世界吐露点消息,免得到时候被打个措手不及,搞出什么能源动荡,在反过来影响到华国就不好了。
此时,正在领导感慨之际,秘书轻手轻脚地上前,递上一杯热茶,声音难掩激动:
“领导,洛教授这奖拿得实至名归啊!华国等了百年,终于有了这枚诺贝尔物理学奖,还是零的突破,硬生生用实力把西方人的傲慢砸开了口子,这荣耀,全是他一步一脚印拼来的——没有他,哪有今夜国人的沸腾?”
他眼中泛光,仿佛又看到网络狂欢的盛景:微博瘫痪、街头欢腾,洛珞的名字如星辰般点亮了华国夜空。
领导接过茶盏,指尖摩挲着温热的瓷壁,沉默片刻。
他想起洛珞出发前夕,在西山那场密谈:伏羲堆的蓝图、“龙睛”构型的潜力,还有西方虎视眈眈的“能源霸权”炒作。
他轻叹一声,欣慰化为更深邃的思绪。
“你说得对,这奖是洛珞的荣耀,也是国家的荣光。”
领导抬眼,目光如炬:
“但别忘了,伏羲堆的商业化还没完成,聚变能源的规则尚未真正改写,世人只看到了冰山一角,洛珞的成就,岂止一个诺奖能囊括?”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却有力:
“再过十年、二十年,当伏羲堆点亮千万城市,当‘龙睛’构型重塑全球能源秩序,人们回看今天这一幕,只会说——‘让洛珞亲临斯德哥尔摩领奖,不是华国的幸运,而是诺贝尔奖的荣耀!’”
小院陷入短暂的寂静。
秘书怔住,随即恍然大悟:是啊,洛珞早已不是“获奖者”,而是“定义者”。
他的理论重构了物理疆界,他的武器震慑了太空,他的堆芯将焚尽旧时代的桎梏。
诺贝尔奖不过是一枚迟到的勋章,真正的历史,正由洛珞在西山之外悄然书写。
茶香袅袅中,领导望向院外层迭的山峦,仿佛看见伏羲堆的火焰已映红天际——那才是华国乃至世界科技的最顶尖冠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