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多尺度筛法,这叫一点进展【二合一】 (第3/3页)
借用服务器,可以直接使用。”
“我带你过去吧。”
话落主动转身在前面领路。
徐铭则紧跟在郭昊强身后来到机房,放眼看去确实没瞅见什么人。
只能说他这算占了暑假的光,期末考试结束后仍旧留在学校的学生数量很少,这使得很多校内资源,全部空闲下来能够随意进行使用。
比如图书馆机房等。
若搁在学校开学的时候,别说使用服务器,估计想找到空的电脑都难。
这时郭昊强疑惑之下不经意的随口询问句。
“师弟是又有了新的课题吗?”
徐铭掏出自己的笔记本,边连接调试,边开口回答满足对方好奇心。
“是我的本科毕业论文需要验证一些数值。”
“这样啊。”郭昊强点点头不再多说。
随后把徐铭安排妥当,又嘱咐几句注意事项,选择离开不再打扰。
徐铭考虑到学校服务器硬件情况,为尽快验证出转化复积分的思路是否可行,且找到最优函数表达式,除精心设计了数值积分算法使其更加高效。
还采用并行化的方式,将不同的计算任务,分发到多个核心或节点上。
将大积分拆成子区间并行计算。
同时分批进行大规模验证。
如此接下来数天,徐铭大多时候都是待在机房。
当时间来到七月中旬。
由郑以中教授主讲的数学建模课,正式在理教楼专门的小教室内开课。
徐铭和蒋旭以及朱志轩,按时来到教室内坐下。
不多久待三支官方队伍到齐后,徐铭也从中看到了两个熟人。
高班的陆明哲和苏梦。
关于这件事,先前蒋旭早就在宿舍讲过,陆明哲与苏梦分别参加的高年级小组,都在四月份的数院挑战杯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被学校定位官方代表队伍。
但值得一提的是,郑教授的数学建模课,虽主要为提升学校官方队伍的综合性实力,却也并不会禁止其他学生到课堂上进行旁听。
毕竟高教社杯作为全国性的赛事,对于参赛人员不限制学院和专业。
其他系的学生依旧能自行组队报名参加。
不过对于此刻教室内的三支队伍来说,看到徐铭出现在这里无疑倍感意外。
大家对徐铭的数学天赋和编程算法水平很清楚。
本来确定徐铭不参加院里的挑战杯,还都暗自松了口气放心不少。
想着好歹对手都是普通人。
未曾想徐铭竟来听郑教授的建模课,这架势明摆着要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这还怎么比?
陆明哲再次见到徐铭,本想过去打声招呼,毕竟大家依旧算是高班同学。
结果才迈出一步,就顺势转身坐在了空位上。
反倒苏梦直接大方走过去,脸上浮现灿烂笑容,语气夹杂着惊喜的询问道:
“徐铭。”
“你是打算参加高教社杯吗?”
“凑个热闹。”徐铭点头如实给出回应。
苏梦一脸高兴:“那太好了,咱们又能一起上课了。”
两人的对话并未刻意压低声音,因此教室内的其他人都能听见。
顿时小组之间接头讨论起来。
“徐神也参加高教社杯,目标应该是奔着最高奖。”
“反正咱们又只打算拿个国奖。”
“我觉得这是好事啊,燕大可有几年都没拿到过高教社杯奖。”
“最高奖每年仅授予一篇特优论文,徐神也不见得肯定能拿到吧?”
“今年的高教社杯有意思了。”
……
徐铭将大家的话都听进耳中,压根没放在心上,他坐在那里依旧演算自己的多尺度解析筛法。
郑以中教授主要是讲数学建模中,常使用的方法技巧和建模思路。
相比较之前数院的建模补习,要更加深入。
使得大家都在认真听讲。
在将近两个小时的课程结束后,郑以中这才讲起后面的讲解经典例题安排。
“这节课就先到这里,下节的例题分析,我给你们找了位很靠谱的助教。”
“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都可以进行提问。”
讲台上郑以中说完这几句话,随着下课铃声,拿起桌面的玻璃杯向外走去。
临到门口时不忘朝徐铭的位子看了眼。
而对此教室内的十多个人,倒没有对这位助教的身份表现出好奇。
想着无非是数院的博士生。
然当课间时间过去,徐铭从座位走上讲台时,却让底下人猛地怔住。
“今天我们来分析一道易拉罐的形状设计题,探究圆柱形易拉罐的设计合理性。”
以徐铭如今在数院的知名度,显然无需介绍,说完便面向黑板列出几个问题。
“分析顶盖厚度为侧壁两倍的原因。”
“讨论球形容器的可行性。”
可教室内除满脸认真的蒋旭和朱志轩外,其余人皆瞪大眼睛摸不着头脑。
心里顿时浮现出一个问号。
“徐神不是和我们一起听课吗,怎么成郑教授的助教给我们讲题了?”
“我去年听过徐神给大家补习数学分析,讲的确实很好容易理解应用。”
“估计等这节课上完,徐神又要在未名社区火了。”
……
今天更新八千多字,求月票,明天继续爆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