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5章 能发年刊的毕业论文【万更求订阅】  这个学霸过于自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105章 能发年刊的毕业论文【万更求订阅】 (第2/3页)

都是数院大二新生,这回没人讲燕大的数学不行了吧。”

    “全员大二新生的话确实厉害。”

    “以徐铭的数学和计算水平参加高教社杯,我只能说对其他人是降维打击。”

    “这个徐铭很厉害吗?”

    “我们燕大数院的天才,刚入学就发SCI论文了,能不厉害吗。”

    不过当帖子的热度逐渐变大,引起社区内其他用户注意后却有人觉得这不算什么。

    “只是参加个数学建模竞赛而已,就算拿到高教社杯奖也称不上天才吧?”

    “啥时候能像陶哲轩那样,三十岁拿菲尔兹,再在论坛里发帖吹国内所谓数学天才。”

    “说实话这些竞赛成绩除了保送保研,在国际数学上根本没任何用处,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国内的年轻数学家拿到数学奖项。”

    而就在专家面试结束的当天,燕京大学也正式在校内发布公告。

    对徐铭的队伍获得高教社杯提出表扬。

    并给予现金奖励。

    另外燕大还以学校的名义,向徐铭的母校东坪一高发送喜报。

    告知这份荣誉的同时,对东坪一高为燕京大学培养出优秀人才表示感谢。

    然而校内未名社区论坛上,却没多少人谈论。

    就像是知道了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自然表现不出多少惊喜情绪。

    况且徐铭先前都不知道几次登上未名top1,大家太过熟悉之下阈值高起来,也就变得不太去关注这种小事。

    但其中有一个群体属于例外。

    那便是今年新入校报到的大一新生。

    九月下旬结束校外基地军训,正式上课两三个学周。

    突然看见自家学长拿到高教社杯奖,心里面肯定会涌现出骄傲自豪之感。

    结果学校的未名社区,却基本没什么人谈论。

    难免心里会浮现出问号。

    10月22日,周一。

    理教楼某阶梯教室内,刘新杰依旧担任助教,给新生上数学分析习题课。

    碍于去年徐铭带来的印象太深刻,看到自己写在黑板上的经典例题,让人上来依次给出解题步骤时,有不少人都写出了错误的答案。

    不由得暗自感慨这届新生水平不行。

    整体实力低于徐铭那届。

    于是在习题课快结束的时候,便拿徐铭举例子。

    没办法。

    只能说徐铭的例子太好用了。

    “你们的基础有些薄弱,若不尽快组建学习小组,我担心这周习题作业很难收齐。”

    “这点上要以你们的上届学长徐铭为目标。”

    “他除在摸底考试中提前交卷拿到满分,还通过了院里三位教授联合出的屠神题。”

    “去年可是未名社区的风云人物。”

    “现在已经提前保研,成为了我的新师弟。”

    随着他话音落下,教室内有了解过徐铭的人,当即举手说出心里疑问。

    “刘师兄。”

    “徐学长在学校这么出名的话,怎么这次获得高教社杯奖没多少人讨论?”

    此话毫无疑问讲到了不少人心趴上,纷纷接过话茬跟在后面附和。

    “这应该是值得咱们数院庆祝的事吧?”

    “摸底考试这么难,徐学长竟然拿到了满分,这我之前还真不知道。”

    “提前就被院里保研,好厉害。”

    “刘师兄能让徐学长过来给我们上节习题课吗?”

    刘新杰把底下同学的话悉数听进耳中,眼看话题有种越来越偏的趋势,连忙开口把话语权给重新收回来。

    “你们私下里多去看看未名社区去年的帖子,就知道为什么没人讨论高教社杯了,因为这份荣誉对徐铭来说是最不值一提的。”

    “至于让徐铭过来给你们讲习题课,现在恐怕不行。”

    “他正忙着撰写毕业论文呢。”

    说完伴随下课铃声响起,刘新杰便不再耽搁,当即拿上东西朝门外走去。

    而阶梯教室内的其他人,则对徐铭越发好奇。

    想着晚上一定要去机房登录未名社区,仔细了解下这位数院的天才学长。

    徐铭并不知道,他的粉丝群体已然扩展到大一新生。

    晚上吃完饭,依旧坐在图书馆二楼西侧老位置,抱着笔记本电脑最后完善毕业论文。

    兴许是在学校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又为学校拿到高教社杯奖带来荣誉,大家基本上都知道他常坐的位置,因此来图书馆时会特意避开此座位。

    这使得徐铭无论什么时候过来,都会有座位坐。

    “论文只差最后的收尾和精修工作,争取今天晚上图书馆闭馆前完成。”

    徐铭调试好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打开论文页面后心中暗自思忖句。

    参加专家组面试前,毕业论文就已写的差不多。

    刚好今天整个状态还算不错,便准备彻底完成也好拿给导师预览。

    就这样。

    伴随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徐铭双手在键盘上,快速敲击使论文进度逐渐增长。

    同时面板上的经验值信息,也随之持续刷新。

    【经过努力学习,你的[数学]水平提升了,获得经验值20点。】

    【经过……】

    直到图书馆内熟悉的闭馆音乐响起,徐铭终于停下手上的动作。

    稍微活动下脖子松了口气。

    “总算搞定了。”

    经过这段时间的努力,他的本科毕业论文终于完成。

    内容包括他创造的多尺度解析筛法框架,以及对斐波那契数无穷性问题的证明,全论文最终在58页这个数字。

    相比较数论领域重要论文的页数,他这个已经可以称作非常精炼。

    接着他则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分别给导师和郑以中教授发去短信约时间。

    “明天就拿去让导师和郑教授审查吧,看看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

    自顾自低喃句,然后他又把目光放在面板上,查看数学学科经验值。

    ——

    【数学:lv3(760/5000)】

    无论优化多尺度解析筛法的阶段,还是后面证明斐波那契数的无穷性问题,都获得了大量的学科经验值。

    尽管距离数学提升到4级学科,还需要更多的学科经验值才行。

    但从这次撰写毕业论文能够看出,研究创新数学工具推动数学分支进展,远比学习新知识更容易获得经验。

    他已经有了决定。

    读研之后会继续对多尺度解析筛法优化,在数论领域持续深挖进入数论殿堂。

    想清楚这些他也不再耽搁,整理好东西背上笔记本电脑离开图书馆。

    翌日。

    徐铭准时被生物钟喊醒。

    从床上起来,独自离开宿舍,按照往常习惯运动热身后沿着未名湖进行晨跑。

    说起来燕大校园内,喜欢早上跑步的学生不再少数。

    甚至还成立了社团协会。

    只不过能像他这样每天自律坚持的,整个燕园都找不出来第二个。

    以至于还有人邀请他加入跑步社,参加学校有时举办的运动会比赛。

    可惜徐铭跑步锻炼身体,只为强健体魄,将来能有个搞科研学术的好体质。

    并无加入社团协会的打算。

    何况也压根没有多余的时间分配。

    而就在徐铭绕了将近半圈时,视野中突然出现一道熟悉的身影。

    正是扎着高马尾,脸上现出笑容的陈璐。

    对此两人仅是对视一眼,同行继续沿未名湖跑步。

    期间甚至无过多交流。

    当然这明显不是徐铭头回遇到陈璐,彼此都适应习惯了这种陪伴。

    加上陈璐并非每天都跑,这就使得徐铭的行程也不再是一成不变,有时遇到陈璐便相当于获得了惊喜。

    使得他对晨跑多出些许期待。

    早上在学五食堂吃完饭,蒋旭和朱志轩以及倪明杰他们去上复变函数课。

    作为难度系数高于大一课程的必修课,几人可不敢有任何怠慢,必须尽快将其熟练掌握好应对期中考试才行。

    否则学期刚开的新课程,刚期中就喜提挂科,那可就太打击人了。

    徐铭自然也未闲着。

    接到导师电话,得知正在办公室且有时间后,便不再耽搁当即带上论文前往。

    数院的理教楼徐铭可太熟悉,很快便来到目的地。

    从楼梯上去,来到导师办公室门口,看到没关门便直接迈步探头。

    “导师。”

    刚抬起手轻敲房门,只见导师张鲁平,这次竟主动来到门口迎接。

    “别站着了,快进来坐吧。”

    话落不等徐铭反应过来,就已经把人给拽进去。

    顿时办公室内的景象全部映入眼帘。

    除导师张鲁平外,郑以中教授也坐在沙发上,旁边还站着师兄刘新杰。

    “郑教授好。”徐铭近前主动向郑以中教授问候。

    说完还不忘同刘新杰打个招呼。

    后者咧开嘴回以笑容。

    张鲁平和郑以中都是收到了徐铭的短信,得知徐铭竟已撰写完毕业论文,心里首先反应都是怀疑在开玩笑。

    主要数论领域的筛法,其复杂程度大家心知肚明。

    自从陈景润院士依靠加权筛法,把哥德巴赫猜想证明到1+2的程度,数论中的筛法工具便停滞不前,几乎没有什么重要进展突破。

    徐铭想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难度可以而知。

    尽管郑以中教授同徐铭讨论交流后,对其数论思维给出了比较高的评价。

    却也只是有着研究数论的基础。

    能明年数院答辩开始前,完成毕业论文,已然算是非常优秀的存在。

    结果现在告诉他,不但优化完筛法,还把毕业论文都已撰写好。

    说实话心里面多少有些遗憾。

    这么快的进展,只怕论文内容不会带来多少惊喜。

    “你的毕业论文真完成了?”郑以中从沙发上站起身不敢相信的再次确认。

    徐铭则直接掏出优盘道:“昨天刚正式结题。”

    张鲁平这时则有些按耐不住,碍于徐铭前两篇一作论文的含金量,对毕业论文的内容还是有些期待的。

    究竟如何总要看过才知道。

    “我和郑教授一起帮你看一下,如果没问题等着参加院里的答辩就行。”

    张鲁平从徐铭手中接过优盘,丢下这句话当即迫不及待朝办公位上的电脑走去。

    郑以中虽没再开口,身体却很诚实的走过去。

    刘新杰从导师口中得知,师弟的毕业论文竟这么快就完成了撰写,感到震惊的同时也非常好奇,想知道能够达到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