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整个燕大无出其右【万更求订阅】 (第1/3页)
对燕大北斗导航项目全体成员来说,哪怕负责电离层延迟修正建模的第一小组,也知道开发多路径误差抑制算法的困难程度,否则绝不会这么久都没有突破进展。
以至于整个项目被海外媒体唱衰,不相信国内能研发出堪比GPS的定位系统。
但现在他们却听到,徐铭表示已编写出算法程序。
且还是独立完成。
任谁突然面对这样一个消息,都会说不出话来,难以判断真实情况。
脑海中纷纷浮现出问号。
按理说徐铭作为总工程设计师孙稼栋院士,点名要求参与燕大北斗项目的人,纵使在信院才只有硕士研究生的学历缺乏经验,但在这种周例会上应该不会无的放矢。
毕竟科研是非常严谨的事情,绝不允许任何马虎。
更不要说信口开河。
不过徐铭如今刚成数学界新星,又在国际数论会议上作为焦点被顶尖学者关注。
明显是对理论数学更加擅长,和应用算法关系不大。
会议室约摸沉默了快五秒钟的时间,最终姚伟泽率先按耐不住,主动开口接起徐铭的话表达出自己的疑问。
“徐师弟。”
“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先是沉声询问句,紧随其后语气缓和苦口婆心。
“师兄明白你想帮忙,想尽快解决北斗卫星导航的城市峡谷定位漂移问题。”
“可这不是算法课后的习题作业,需要长时间细致的研究打磨才行,师弟既然在数论领域取得成绩,那更应该专注理论数学继续深耕。”
他这这番话倒不是有意排挤,完全以自己的视角给师弟合理的建议。
每个人学习的时间有限,同时去研究不同学科,必然会导致精力分散。
眼下明知道理论数学是条金光大道,那怎么看都应该去专心研究才对。
徐铭将姚师兄的话悉数听完,对此却并未在意。
只能说天才之间亦有差距。
普通人永远不知道,真正的天才会有多么妖孽,自然也就想象不到。
然还没等他开口应声,旁边的郭昊强,却像是想到什么突然提出不同看法。
“姚师兄。”
“之前我们参加奥运场馆定位项目,徐师弟仅用一晚便编写出曲率补偿模型,成功解决掉鸟巢全钢结构的信号反射问题。”
“他在编程算法的天赋,不比理论数学差。”
那天晚上徐铭独自撰写曲率补偿模型,毫无疑问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为信院博士生,他首次被本科生打击到,心中只剩下挫败和无力感。
“小徐的编程算法天赋确实不比数学差,当初也正是因为这点我才跑去数院挖的人。”许崇兴这时淡然出声对自己学生的话给予肯定。
“许教授。”
姚伟泽扭过头讲道:
“关于那篇无线通信汇刊的论文,我也研究过,徐师弟确实很有算法天赋。”
“但城市峡谷的卫星定位信号漂移,难度可要比鸟巢的钢结构反射高出太多了。”
坐在主座位置的黄运良教授,把几人的话听完,最终目光落在徐铭身上。
“编程算法与数学本就是相辅相成,天赋和能力没有什么差别高低。”
表态这么一句,然后抛出新的话题。
“既然小徐已开发出多路径误差抑制算法,那就先和大家讲下整个解决思路。”
“好的黄教授。”徐铭闻言点点头。
话落。
当即认真讲述起来。
“城市峡谷中卫星信号经建筑物多次折射,从而导致接收机定位漂移。”
“根据前期的测试数据,最大误差可达到五十米。”
“在详细研究后,我想到了源自计算机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概念,尝试通过对这种不同路径信号产生的相位误差进行学习估计和补偿。”
“依靠物理模型和深度学习,建立端到端学习框架。”
“最终借助这种多径相位误差学习,能够对多径引起的测距误差进行补偿,从而达到提高定位精度的目的。”
“对于这多径相位误差学习算法,利用载波相位残差构建多路径地图库后,我想应能大幅度减少漂移,让北斗在城市峡谷中依旧保持定位精准。”
徐铭虽然讲的很快,但内容却是十足干货,很快吸引在场所有人注意力。
且神情都无比认真。
如果说刚才大家都表示怀疑,不认为徐铭在参加完国际数论会议后,能够编写出多路径误差抑制算法。
可现在却是哑口无言,根本找不到反驳理由。
能够加入到燕大北斗导航项目,主要负责算法这块内容的开发编写。
谁也不是半桶水晃荡。
怎么可能听不出,徐铭这番话的含金量,在编程算法上确实有着很高水准。
因此心里面不由萌生出一个大胆念头。
难道徐铭真完成了误差抑制算法?
姚伟泽更是心中大惊,整个人陷入思索状。
消化徐铭所讲内容的同时,口中暗自重复低喃,仿佛有什么迷障被冲开。
眼睛显得越来越亮。
“多径相位误差学习算法……学习……”
大概十多秒的时间过去,他突然抬起视线,望向徐铭惊呼询问句。
“徐师弟。”
“你对深度学习概念也有研究?”
深度学习概念最早源于三十多年前,在教育心理学领域被首次提出。
直到前年才正式命名和突破。
由海外团队提出深度信念网络及逐层训练方法,其论文发表在《科学》学术期刊杂志上。
徐铭正是研究了这篇论文,才想到把深度学习概念应用到多路径误差抑制问题上面。
编写出多径相位误差学习算法,并借助参数直觉能力训练调试参数。
面对姚伟泽的问题,他未作迟疑点头给出肯定回答。
“先前研究过相关文献资料。”
与此同时第二小组成员,脸上神情肉眼可见的变得激动兴奋起来。
毕竟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关于多路径误差抑制,很有可能真的会出现突破。
这对整个北斗卫星导航项目都是好事。
许崇兴也满是意外之喜,本想着徐铭受邀去参加国际数论会议,眼看在国际数学界闯出名堂,只怕以后重心也会更加偏向理论数学。
说不定两个学院联合培养方案,都要名存实亡。
结果谁能想到,连七月份都没过完,徐铭就给了他这么大的一个惊喜。
念头停留在这里,忙忍不住追问起来。
“小徐。”
“你什么时候开始研究这多径相位误差学习算法的?”
“从上半年吧,过程中废除了几个方向,参加完国际数论会议回来才把参数调试好。”徐铭想了想如实回答。
姚伟泽闻言失声道:“徐师弟不用考虑报告内容吗?”
“多尺度解析筛法的动态优化,我早就有了想法直接进行报告就行。”
伴随着徐铭的话音落下,大家再次张大嘴巴,表情完全怔住不知该说什么好。
被全球数论领域顶尖专家认可,重新引起数论界各类猜想难题关注度的报告,在徐铭口中竟如此轻描淡写。
不知道能让多少数论学者哭晕过去。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也太大了吧。
已然不单是鸿沟。
会议进行到这里,大家哪还按耐的住,只想赶紧看到这多径相位误差学习算法。
对此徐铭倒没有卖关子,当即便直接在会议室内演示起算法程序代码。
以往为了避免影响大家的工作,周例会召开的时间基本不会超过一个小时,可今天不知不觉就来到上午十点。
好在包括黄运良个许崇兴两位教授在内,大家脸上都洋溢着欣喜之色。
俨然对徐铭的多径相位误差学习算法非常看好。
最终黄运良不再耽误时间,率先拍板决定立刻启动燕大的四级验证机制,确保此算法的可靠性并进一步优化。
“孙总设计师,已经问询过几次算法情况。”
“眼下国际舆论对我们不利,确实不能再耽误,从今天开始便着手验证。”
“争取尽快能向上面汇报好消息。”
“让海外媒体知道,咱们北斗导航系统是靠谱的。”
国内选择搭建自家的卫星定位系统,毫无疑问要和全球知名的GPS分庭抗礼。
除满足自身需求外,还关系到海外其他国家的订单。
自然要展现出北斗导航的优势,让海外媒体找不到借口抹黑诋毁。
大家把黄教授的话全部听完,心里不由涌现出斗志昂扬的情绪,没任何停顿便斩钉截铁给出保证。
“我们一定用最短时间完成任务。”
就这样。
接下来的时间,黄运良和许崇兴两位教授,亲自带领第二小组进入仿真暗室展开验证。
……
根据燕大的四级验证机制,首先便是在理科楼搭建出北斗信号模拟暗室,能够生成城市峡谷和电离层爆场景。
徐铭作为多径相位误差学习算法开发者,同样担任起测试验证任务。
尽管他对自己的算法充满信心,但实际验证究竟能达到一个怎么样的数据,却暂时还属于未知数,要说没有半点好奇心那绝对是假的。
“开始构建数字孪生场景……”
“环球金融中心等建筑的3D激光点云,成功转化为电磁模型。”
“注入动态干扰,模拟黄浦江波浪,反射信号时延抖动±50ns。”
……
北斗算法实验室仿真暗室,黄运良有条不紊,下达着各项指令。
作为主要执行者的姚伟泽等人,则集中注意力操作。
至于站在决策控制层屏幕前的徐铭,目光却暂时投在周围的环境中。
眼中流露出感兴趣之色。
他还是头一回来这里,经过许崇兴的介绍,才算有相对了解的认知。
整个仿真平台,包括全链路数字孪生+硬件在环。
通过四层递进测试,逼近真实太空和城市环境,由空间星座模拟器和城市环境模拟器,以及电离层干扰模拟器与终端运动模拟器。
随着数字孪生城市场景生成完毕,进入到信号物理仿真阶段。
依靠直射信号与反射信号在暗室中迭加,通过公式生成干扰。
其中时延由机械臂控制反射板位置动态调整。
待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黄运良才扭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