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整个燕大无出其右【万更求订阅】 (第2/3页)
把目光看向旁边的徐铭下达指令。
“开始吧小徐,接入你的多径相位误差学习算法,进行算法实时对抗。”
“好的黄教授。”徐铭点头回答。
下秒立刻着手操作,将算法接入进行动态纠偏。
值得一提的是,燕大卫星导航算法仿真实验室,不仅是技术验证。
更是导航算法的极限训练场。
通过十二万组苛刻场景测试,最大程度确定算法的表现效果。
甚至总装部前来评估后,认为此仿真实验室,能够将北斗测试周期缩短数倍。
大幅度节省经费。
为此学界曾流传一句话,燕京大学的卫星算法暗室不是实验室,而是国产导航武器的淬火炉。
“整个流程为12个小时的压力测试,具体数据如何要等晚上才能知晓。”
“怎么样?”
“对你的算法有没有信心?”
黄运良见到算法测试步入正轨,暂时松了口气,脸上堆出笑容和徐铭搭话。
徐铭把这句话听进耳中,暂时停下手上动作,抬头沉声回应句。
“应该没问题。”
“如果你的算法能征服仿真实验,等真到了城市实测那便是它的阅兵场。”许崇兴这时也没沉默跟在两人后面特意补充上一句。
徐铭知道燕大的四级验证机制,除仿真实验室的十二个小时压力测试外,还包括野外实地测试,以及在轨卫星数据对此和通过国内卫星导航定位检测中心认证。
不过以仿真实验室的测试强度和复杂,只要得出的定位精度数据达标。
基本便足以确定算法可行。
另外三级验证也就和走个过场差不多。
之后的时间,大家依旧不敢有丝毫松懈,全程紧盯着实验室内各项设备数据。
确保测试结果准确。
转眼来到晚上。
在经历了十二个小时的压力测试后,众人此刻都难掩激动和兴奋。
迫切想知道最终的数据。
“各项数值如何?”
黄运良目光牢牢盯着姚伟泽,待其拿起打印出的测试结果报告后,立刻就脱口放声追问起来。
闻言姚伟泽自是不敢有任何迟疑,忙垂下目光认真查看上面的数值。
并直接大声朗诵出来。
“静态定位精度,水平0.21米,高程0.85米。”
“动态定位精度,水平0.65米,高程1.26米。”
“首次定位时候38秒。”
“多路径抑制比20.3dB。”
“信号遮挡率达到百分之九十时,定位精度仍保持在0.8米左右。”
姚伟泽依次念着这些数值,到后面声音都忍不住开始有些颤抖。
情绪完全被激动和振奋所包裹。
作为第二小组名义上组长,他们可不是首次进行卫星定位仿真模拟验证。
但之前所得到的数据,全部都只能用四个字形容。
惨不忍睹。
静态水平定位精度直接五米开外。
现在面对这样的数据,心情怎么可能不会好。
甚至不单单是他,黄运良和许崇兴两人,都不免被这个数据吓了跳。
“我勒个乖乖,这个数据可是已经超过,GPS对外公布的定位精度。”
“好啊。”
“小徐的多径相位误差学习算法堪称完美。”
黄运良深吸一口气,在给出很高的一句评价后,立刻把视线聚焦在徐铭身上。
“简直不可思议。”
“你竟能把算法优化到这种程度,若换做第二小组全体成员去做这件事,恐怕都是非常大的工作量。”
他听完徐铭对算法的讲解后,确实产生了信心,认为结合深度学习概念非常可行。
可万万没想到,测试出来的定位精度数据,竟高的令人感到心惊。
要知道能优化到这种程度的算法,需不断调试相关参数多次运行实验才行。
结果徐铭却做到了。
徐铭面对这样的测试结果,虽早有所准备,心里也不免为此高兴。
至于面对黄运良教授的询问,他想了想开口回答。
“我是根据海量的数据,快速判断出参数产生微小变化对整个算法性能的潜在影响方向,从而对参数进行相应的调试优化。”
“多径相位误差学习算法能有这种效果,也同样超出我的预计。”
“看来你对数值较为敏感,确实适合编写算法。”黄运良点点头若有所思。
话音才刚刚落下,随即又同许崇兴交流起来。
“老许。”
“你的眼光确实不错,怪不得连孙总设计师都要主动让小徐加入项目。”
“这个数院的墙角挖的好啊。”
“徐铭的天赋比较全面,整个燕大都无出其右。”许崇兴笑容满面毫不吝啬自己的称赞。
黄运良则摇头补充。
“别说是燕大了,全国只怕都找不到第二个。”
他这话可半点毛病没有,单拿徐铭在数论领域做出的贡献都找不到能比的,更何况还在卫星定位编程算法上有如此恐怖的天赋。
加上刚到二十的年轻岁数,放眼同龄人根本找不到能够相比的人。
待喜悦氛围在实验室不断蔓延,大家也没忘记正事。
很快黄运良便安排起来。
“尽快通知卫星导航定位检测中心的人员,来对我们的定位精度进行认证。”
“另外把情况汇报给孙总工程设计师,申请接入北斗实验星原始观测数值,当然实地测试还是需要开展的。”
“等我们对外公布北斗的定位精度数值,不知道海外那些媒体会有什么反应?”许崇兴听着黄运良的话脑海中浮现出不少画面。
眼中顿时涌现出几分期待。
以往提起卫星导航系统,大家只知道GPS,为全球多个国家提供定位支持。
如今北斗取得突破性进展,且定位精度更高,届时国际上肯定会出现不少趣事。
但无论如何狡辩抹黑,俨然都无法阻止北斗的崛起。
眼看时间已经不早,情绪逐渐平稳后,对算法的仿真测试终于落入尾声。
大家各自怀揣着激动的心情回去休息。
“徐师弟。”
“我就知道你肯定能行,居然独自解决卫星定位的多路径误差抑制问题。”
回宿舍的路上,郭昊强和徐铭同行,表情中流露出的佩服相比以前又多上几分。
“姚师兄他们前期准备的数据和算法框架,可是为我节省了不少时间,否则肯定没法这么快就把多径相位误差学习算法编写出来。”
徐铭颇为认真的向郭昊强说起这件事,并未把全部功劳都一股脑揽到自己身上。
然话音才刚刚落下,视野中突然出现一道熟悉身影。
正是他口中的师兄姚伟泽。
说起来对于姚伟泽,徐铭感官还是不错的,起码对项目上的事足够认真。
真心想为国产定位系统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价值。
因此近前之后,徐铭主动打起招呼。
“姚师兄。”
“感谢师弟帮助咱们小组完成任务,以前我还是低估了师弟的实力和天赋。”
“现在看来我要向你学习的地方有很多。”姚伟泽真情实感如实表明自己态度。
对徐铭更是虚心求教。
以往他面对徐铭,仅将其当做理论数学领域的天才。
不认为能在北斗导航系统上有什么贡献。
结果今天多径相位误差学习算法,却让他知道天才为何被称作天才。
况且徐铭进入项目的时间有限,中间还请假去参加了国际数论会议,结果这都能成功解决多路径误差抑制。
让他不免有种挫败感。
同时也发自内心,对徐铭的编程算法水平佩服。
“作为第二小组成员,编写多路径误差抑制算法本就是我应该做的事。”
“另外我同样有问题想向师兄请教。”徐铭保持着和煦笑容出声回答。
不管怎么说姚伟泽都已博士毕业,进入北斗卫星导航项目被提为教授,那基本是板上钉钉迟早的事。
就算在多路径误差抑制算法中,未能找对方向致使进度停滞不前。
但在其他方面,依旧有着值得学习的地方。
他可不会这就自大到谁都看不起。
姚伟泽听到徐铭这句话,表情明显多出喜色,当即满口把事答应下来。
“什么请教不请教的,咱们互相交流就好。”
讲完这些也没过多逗留,同他们两人讲了声,便分开朝自己住的地方走去。
郭昊强望向姚伟泽的背影,直到彻底消失在自己视野内方收回目光,
尽管刚才他并未参与到谈话中,却隐隐能感觉到对方的状态和他之前颇为相似。
正是看到徐铭通宵完成曲率补偿模型的样子。
“要把心态放平才行啊!”
自顾自低喃句,随后返回博士生宿舍所在的楼层。
……
接下来几天。
针对多径相位误差学习算法的验证仍在进行,除接入试验卫星原始观测数据外,国内卫星导航定位检测中心人员对定位精度进行了认证。
确定领先海外的GPS定位系统。
至于实地测试环境,毫无疑问把目标放在了陆家嘴。
主要这里有极端复杂的城市环境,其超高层建筑集群所带来的挑战,堪称全球罕见的多路径效应地狱场。
再加上金融区较高的电磁辐射强度,对多径相位误差学习算法无疑是场考验。
不过既然多径相位误差学习算法通过仿真测试,倒也不用有太多担心。
等这最后一级实地测试验证机制完成,便代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算法的圆满成功。
就能正式面向外界宣布,国产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精度上领先GPS。
但由于需先完成测试的前期准备工作,燕大卫星联合技术实验室,最终把时间安排在八月下旬的日期。
毕竟在眼下这种关键阶段,任何事都要为燕京奥运会的开幕让路。
进入八月份。
燕大的学生很多都选择提前返校,虽没法去现场观看开幕式。
却需要大量大学生志愿者。
为此倪明杰和蒋旭以及朱志轩他们几个,不知是不是私下商量好一起回到宿舍。
寝室几个人再次见面,首先谈论的话题,毫无疑问是关于国际数论会议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